查古籍
病名。碹,即旋。耳碹疮,系指耳后缝间生疮。亦有谓之为月蚀疮。《外科大成》卷三:“耳碹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湿热炎上所致。治宜解毒清热。可选用黄连温胆汤等加减。外用胡粉散。可与耳疮或旋耳疮条互参。
《时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陈念祖(修园)着。二卷。 选择常用方剂 108 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叙理简明,便于学习。
《时病论》(公元 1882 年)清.雷丰(少逸)着。八卷。阐述四时的“伏气”、“新感”等急性热病,立法清晰,为有关温热病 重要著作之一。
病名。碹,即旋。耳碹疮,系指耳后缝间生疮。亦有谓之为月蚀疮。《外科大成》卷三:“耳碹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常见于小儿,多由胎毒未净,湿热炎上所致。治宜解毒清热。可选用黄连温胆汤等加减。外用胡粉散。可与耳疮或旋耳疮条互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