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证名。系指耳中作痒,甚则奇痒难忍的病证。见《医贯》。本病多由肝风内动、肾虚火炎所致。类似今之外耳道真菌病或外耳湿疹等病。治宜清肝益肾,祛风止痒。方用救痒丹加减或以胡桃油煨热滴耳中。《疡医大全》卷十三:“有耳中作痒以木刺之,尚不足以安其痒,必以铁刀刺其底,铮铮有声,始则快然,否则痒极欲死。此肾肝之火结成铁底于耳中,非汤药可救,宜救痒丹主之。愈后服六味地黄丸三十斤可也。”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病证名。系指耳中作痒,甚则奇痒难忍的病证。见《医贯》。本病多由肝风内动、肾虚火炎所致。类似今之外耳道真菌病或外耳湿疹等病。治宜清肝益肾,祛风止痒。方用救痒丹加减或以胡桃油煨热滴耳中。《疡医大全》卷十三:“有耳中作痒以木刺之,尚不足以安其痒,必以铁刀刺其底,铮铮有声,始则快然,否则痒极欲死。此肾肝之火结成铁底于耳中,非汤药可救,宜救痒丹主之。愈后服六味地黄丸三十斤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