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名。肺部发生的痈疡。证见发热振寒,咳嗽,胸痛,气急,甚则咳喘不得平卧,吐出腥臭脓性粘痰,或咳吐脓血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医门法律》卷六:“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治宜清肺化痰,解毒排脓,一般可选用《千金》苇茎汤、清金饮、麦冬平肺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元参清肺饮等方。咳吐脓血者,用排脓散、《金匮》桔梗汤、酌加鱼腥草、野荞麦根等药。日久伤及气阴,治宜养血益气,清热化痰,用桔梗杏仁煎。《济生》桔梗汤等。本病与肺脓疡、肺坏疽等相似。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病名。肺部发生的痈疡。证见发热振寒,咳嗽,胸痛,气急,甚则咳喘不得平卧,吐出腥臭脓性粘痰,或咳吐脓血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医门法律》卷六:“肺痈由五脏蕴祟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治宜清肺化痰,解毒排脓,一般可选用《千金》苇茎汤、清金饮、麦冬平肺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元参清肺饮等方。咳吐脓血者,用排脓散、《金匮》桔梗汤、酌加鱼腥草、野荞麦根等药。日久伤及气阴,治宜养血益气,清热化痰,用桔梗杏仁煎。《济生》桔梗汤等。本病与肺脓疡、肺坏疽等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