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病名。痈疽之发于期门穴处者。《素问·大奇论》:“肝雍,两胁满,卧则惊,不得小便。”多因肝经积湿热,郁结成痰蕴蒸而成。初起于期门穴处隐隐作痛,局部微肿,继则痛引胁肋,按之疼痛明显,侧卧、咳嗽或便溺时疼痛加剧,全身反应常常恶寒发热,脉见弦数有力。重则证见局部肿痛增剧,胁肋胀满加重,身热不退。若失治或不治,则见脓肿破溃,或脓从咳吐而出,或脓血由大便而泻。其脓多呈咖啡色而带臭秽之气味。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宣郁,化痰泻火之剂。可随证选用柴胡清肝汤、黄连解毒汤、化肝清毒汤、宣郁化毒汤,或疏肝涤痰汤之类。若脓已成,则于上方之中佐以排除脓毒之品。外治可参见肠痈、肺痈条。确诊后可按病情施手术治疗。本病相当于肝脓疡,或肝包虫囊肿病,或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等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