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胃火呕吐之症】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口中干渴,二便阻涩,此胃火呕吐之症也。
【胃火呕吐之因】或恼怒伤肝,肝火时动;或忧思郁结,火起于脾;或过食膏粱,火起于胃;或阴虚火旺,相火上冲,火气上炎,呕吐作矣。
【胃火呕吐之脉】脉多洪数,左关洪数,肝胆之火;右关洪数,火在脾胃;阴火上冲,
【胃火呕吐之治】胃火旺,家秘清胃汤,合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栀连正气散。肝火动者,栀连柴胡汤。心火旺者,导赤各半汤。阴虚火旺,四物汤加知柏。
家秘清胃汤见前章。
栀连平胃汤即平胃散加山栀、川连。
栀连二陈汤即二陈汤加山栀、川连。
栀连正气散
山栀 黄连 藿香 浓朴 广皮 半夏 甘草 苍术 竹茹 白茯苓
以上四方,家秘加竹茹,治胃热呕吐。
栀连柴胡汤治肝火呕吐。
山栀 黄连 柴胡 黄芩 半夏 广皮 甘草
导赤各半汤见心经咳嗽门。
知柏四物汤四物加知母、黄柏。
(公元 280 年? )晋.王熙(叔和)着。十卷。搜集后汉以前的医学著作,阐述脉象 24 种,并论述脏腑、经络 、病证、治则、预后等。
【胃火呕吐之症】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口中干渴,二便阻涩,此胃火呕吐之症也。
【胃火呕吐之因】或恼怒伤肝,肝火时动;或忧思郁结,火起于脾;或过食膏粱,火起于胃;或阴虚火旺,相火上冲,火气上炎,呕吐作矣。
【胃火呕吐之脉】脉多洪数,左关洪数,肝胆之火;右关洪数,火在脾胃;阴火上冲,
【胃火呕吐之治】胃火旺,家秘清胃汤,合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栀连正气散。肝火动者,栀连柴胡汤。心火旺者,导赤各半汤。阴虚火旺,四物汤加知柏。
家秘清胃汤见前章。
栀连平胃汤即平胃散加山栀、川连。
栀连二陈汤即二陈汤加山栀、川连。
栀连正气散
山栀 黄连 藿香 浓朴 广皮 半夏 甘草 苍术 竹茹 白茯苓
以上四方,家秘加竹茹,治胃热呕吐。
栀连柴胡汤治肝火呕吐。
山栀 黄连 柴胡 黄芩 半夏 广皮 甘草
导赤各半汤见心经咳嗽门。
知柏四物汤四物加知母、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