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证类本草》 白石脂

    作者: 唐慎微

    (白石脂_图缺)

    味甘、酸,平,无毒。主养肺气,浓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 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痈疽疮痔。久服安心,不饥,轻身,长年。生泰山之阴。采无时。(得浓朴并米汁饮,止便脓。燕屎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芩。)

    唐本注云∶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胜于余处者。泰山左侧不闻有之。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及箫炳云∶畏黄连、甘草、飞廉。药性论云∶白石脂,一名白符。(恶马目毒公。味甘、辛。

    涩大肠。)

    图经曰∶白石脂,生泰山之阴。苏恭云∶出慈州诸山,泰山左侧,不闻有之。今唯潞州有焉,潞与慈相近,此亦应可用,古断下方多用。而今医家亦稀使。采无时。五色石脂旧经同一条,并生南山之阳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别,用之当根据后条。然今唯用赤、白二种,余不复识者。唐·韦宙《独行方》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以白石脂细末,熬温,扑脐中,日三,良。又,《斗门方》∶治泻痢。用白石脂、干姜二物停捣,以百沸汤和面为稀糊,搜匀,并手丸如梧子,曝干,饮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乱,煎浆水为使。

    子母秘录∶治小儿水痢,形羸不胜大汤药。白石脂半大两研如粉,和白粥空肚与食。别说云∶谨按唐注云∶出苏州、余杭山,今不采。而苏州今乃见贡赤、白二种,然入药不甚佳。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两石中取之。延州每以蕃寇围城,苦无水,乃撅地深广三、五丈,以石脂密固贮水,得经时久不渗漏,宜以此为良。

    衍义曰∶白石脂,有初生未盈月小儿,多啼叫,致脐中血出,以白石脂细末贴之,即愈。

    未愈,微微炒过,放冷再贴,仍不得剥揭。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赵学敏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刘宋、雷学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