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大戟_图缺)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一名邛鉅。生常山。十二月采根,阴干。(反甘草。)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皆有。至猥贱也。臣禹锡等谨按唐本云∶畏菖蒲、芦草、鼠尿。蜀本图经云∶苗似甘遂高硕,叶有白汁,花黄。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五月采苗,二月、八月采根用。尔雅云∶荞,邛鉅。注云∶今本草大戟也。药性论云∶大戟,使。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味苦、辛,有大毒。破新陈,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日华子云∶小豆为之使,恶薯蓣。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结。
图经曰∶大戟,泽漆根也。生常山,今近道多有之。春生红芽,渐长作丛,高一尺以来。
叶似初生杨柳小团。三月、四月开黄紫花,团圆似杏花,又似芜荑。根似细苦参,皮黄黑,肉黄白色,秋冬采根,阴干。淮甸出者茎圆,高三、四尺,花黄,叶至心亦如百合苗。江南生者叶似芍药。医家用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并煮水热淋,日再三便愈。李绛《兵部手集方》∶疗水病,无问年月深浅,虽复脉恶亦主之。大戟、当归、橘皮各一大两切,以水二大升,煮取七合,顿服。利水二、三斗,勿怪。至重,不过再服便瘥。禁毒食一年,水下后更服,永不作。此方出张尚客。
雷公云∶凡使,勿用附生者,若服冷泄气不禁,即煎荠 子汤解。夫采得后,于槐砧上细锉,与细锉海芋叶拌蒸,从巳至申,去芋叶,晒干用之。太上八帝玄变经大戟必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