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楝实_图缺)
味苦,寒,有小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根微寒。疗蛔虫,利大肠。生荆山山谷。
陶隐居云∶处处有。俗人五月五日皆取叶佩之,云辟恶。其根以苦酒摩涂疥,甚良。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唐本注云∶此有两种∶有雄有雌,雄者根赤,无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当取雌者。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楝实,亦可单用。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不入汤服。日华子云∶楝皮,苦,微毒。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服食须是生子者。
雌树皮一两,可入五十粒糯米煎煮,杀毒,泻多以冷粥止,不泻者以热葱粥发。无子雄树,能吐泻杀人,不图经曰∶楝实,即金铃子也。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间。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实。其根采无时。此种有雌雄。雄者很赤,无子,有大毒;雌者根白,有子,微毒。当用雌者,俗间谓之苦楝子。韦宙《独行方》主蛲虫攻心如刺,口吐清水。取根锉,水煮令浓赤黑色。以汁合雷公云∶凡采得后晒干,酒拌浸令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碎槌,用浆水煮一伏时了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又花落子,谓之石茱萸。
外台秘要方∶治长虫。楝实,淳苦酒中渍宿,以绵裹,塞谷道中三寸许,日易之。千金方∶治小儿蛔虫,楝木皮削上苍皮,以水煮汁饮,量大小进。又方∶蠼 疮。楝树枝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又方∶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肘后方∶治 若着口。裹东行楝根细锉,水煮浓汁含之数口,吐勿咽。
经验方∶小儿杀虫,定疼痛。抵圣散∶以苦楝二两,白芜荑半两,为末,水一盏,末一钱时服之。又方∶治脏毒小血。以苦楝子炒令黄,为末蜜丸。米饮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又方∶治丈本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金铃子一百个,汤温浸过去皮,巴豆二百个槌微破,麸二升,同于铜铛内炒,金铃子赤熟为度,放冷取出,去核为末。每服三钱,非时热酒、醋汤调并得,其麸、巴豆不用也。斗门方∶治蛔虫咬心,用苦楝治皮煎一大盏服下。
又方∶治五种虫。以楝皮去其苍者,焙干为末,米饮下二钱匕。又方∶治瘾疹,楝皮浓煎浴。
荆楚岁时记∶云∶风俗通,獬豸食楝。又云蛟龙裹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