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出针法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是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操作程序,预示针刺结束。
(一)出针方法: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钟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二)出针要求: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当针退完后,要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检查核对针数有否遗漏,还应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