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渊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刺入三分,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内溃者死,寒热生马疡可治。(气穴论注云∶足少阳脉气所发。)
大包,在渊腋下三寸,脾之大络,布胸胁中,出九肋间,及季胁端,别络诸阴者,刺入三分,灸三壮。
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足少阳脉气所发,刺入六分,灸三壮。
天池,一名天会,在乳后一寸(气府论注云二寸),腋下三寸,着胁直掖撅肋间,手厥阴足少阳脉之会(一作手心足少阳脉之会),刺入七分,(气府论注云∶刺入三分。)灸三壮。
《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 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着。四卷。 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
渊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刺入三分,不可灸,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内溃者死,寒热生马疡可治。(气穴论注云∶足少阳脉气所发。)
大包,在渊腋下三寸,脾之大络,布胸胁中,出九肋间,及季胁端,别络诸阴者,刺入三分,灸三壮。
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足少阳脉气所发,刺入六分,灸三壮。
天池,一名天会,在乳后一寸(气府论注云二寸),腋下三寸,着胁直掖撅肋间,手厥阴足少阳脉之会(一作手心足少阳脉之会),刺入七分,(气府论注云∶刺入三分。)灸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