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针灸聚英》 附辨

    作者: 高武

    或问睛明、迎香、承泣、丝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则知睛明可灸.王注误矣.

    或问迎而夺之.随而济之.此固言补泻也.然其义何如.曰.迎者逢其气之方来.如寅时气气去注大肠.辰时气去注于胃.肺与大肠此时正虚而补济之也.余仿此.

    或问 穴针入几分.留几呼之说.曰.愚以为初不如是相拘.盖肌肉有浅深.病去有迟速.

    .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也.

    或问孙氏以灸为闭门赶贼何如.曰.夫以火泻者.疾吹其火.则火气与邪气去矣.此内经火微而轻之也.孙氏之云.特归重于火针耳.要之.言不能无弊.故曰立言难.

    或问人神随年岁巡历于身.尻神逐日坐临于人.若人死.此神与之俱死乎.抑出于人之身.

    间.无人可根据.神亦离散矣.既曰.神则灵变莫测者也.何必求人而附之乎.人之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胡不驱此神.使身安而不为针灸所犯乎.曰.人神尻神.后世术家之言.

    素难未有也.何足信哉.

    或问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而不系于补泻之列.岂以偏穴而废之欤.

    .而宗气为之盈缩.取之三里.以下其气.而宗气之盈者消.调之三里.以补其气.而宗气之耗者滋.则其气未尝不补泻也.特以非别走他经.故不在诸络之例.此所以举丰隆而不属虚里也欤.

    或问素问、难经论针之旨何如.曰.素问博而详.难经精而约.其道则一而已.孟子谓、博学详说.将以反说约.二书不可偏废也.

    或问古人补泻在井荥俞经合.然睛明、瞳子 治目疼.听宫、丝竹空、听会治耳聋.迎香治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素问补遗注云.动气至而即出针.今针入穴.邪气吸拔.推之不前.引之不后.转之不移.

    气少血之经.尤所当忌.吾尝谓遗篇之补.出于后人之托.其经注一律出于一人之手.由是观之.岂特注说未当而已邪.

    十二经络 穴.各有流注衰王之时.按时补泻固是.今病在各经络者.或按时亦能去病.盖故浅深.新且浅.一针可愈.若深痼者.必数针可去.如服药然.有一二剂病退.有多服至四五十剂.或累百而愈.

    或问针形至微.何以能泻有余补不足.曰.如气球然.方其未有气也.则靥塌不堪蹴踢.及则泻之之义也.

    或问素、难、长沙、东垣、窦肥卿、窦桂芳针法何如.曰.素问犹五经之载道.难经犹易之能无偏倚驳杂.要之素问、长沙、东垣如美玉.而二窦诚为有瑕之璧也.

    或问医经国小云.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泻者.当猛出.若寻常补泻.必当从医经国小也.

    或问铜人、千金等书空穴多.十四经发挥所载空穴少.如风市、督俞、金津、玉液等.

    彼有岐黄正经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佚名
  • 作者:
    未知
  •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