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药学》 苍朮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苍朮Atractlodeslancea(Thunb.)DC.或北苍朮A.chinensis(DC.)Koidz.或关苍朮A.japonicaKoidz.exKitam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等症。

    苍朮温燥而辛烈,主要用于寒湿较重的症候一般以舌苔白腻厚浊作为选用的依据。由于其燥湿力强,湿去则脾胃得以健运,故称其功用燥湿健脾。临床用治湿阻脾胃,而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腻厚浊等症,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应用;用治寒湿白带,可配白芷同用。本品虽属温燥之品,然燥湿力强,又每配合清热之品以治湿热为患之证,如湿热白带,又可配知母、苦参、墓头回;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可配黄柏、牛膝、苡仁等同用;湿温病证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

    2.用于风湿痹痛、肢体关节疼痛。

    本品既能温燥除湿,又能辛散祛风,散除经络肢体的风湿之邪,对寒湿偏重的痹痛尤为适宜,可配合羌活、独活等同用。

    3.用于风寒表证。

    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适用于感受风寒湿邪的头痛、身痛、无汗等症,常与羌活、细辛、防风等同用。

    4.用于夜盲、眼目昏涩。

    苍朮生用有明目之功,为治夜盲要药,可与猪肝或羊肝、石决明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气味芳香,又能辟秽,民间每于夏历端午节用苍朮与白芷在室内同燃,用以辟疫。经近人实验,此法确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处方用名】制苍朮(用米泔水浸透,再蒸黑,减少辛燥之性。)

    炒苍朮(用麸皮拌炒至微黄色为度,减少它辛燥之性。)

    生苍朮(用米泔水浸润,切片,晒干。药性较辛燥。)

    茅朮、炒茅朮、焦茅朮、灸茅朮(麸皮拌炒)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苍朮苦温,能入脾胃,燥湿健脾,以除寒湿中阻之症;辛香且主行散,祛风胜湿,以治风湿痹痛之候。兼能发散除风湿在表,且可明目愈雀目夜盲。

    2.苍朮性偏温燥,易于伤阴,以湿浊内阻、舌苔厚腻者用之为宜。如阴虚有热、大便燥结及多汗者,不宜应用。然雀目夜盲之症则不必拘于有湿才可应用的说法。

    【方剂举例】平胃散(《和局方剂》):苍朮、知母、陈皮、甘草治呕吐腹泻,上腹部痞满疼痛。

    二妙散(《丹溪心法》):苍朮、黄柏。治下肢红肿疼痛,痿弱无力。

    白虎加苍朮汤(《活人书》):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朮。治湿温,汗多,身重足冷;或湿痹化热,以及夏秋季高热,具头重如裹,胸闷,口可不欲饮,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者。

    神朮散(《和局方剂》):苍朮、高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甘草、生姜、葱白。治外感风寒湿邪,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

    【文献摘录】《本草通玄》:「宽中发汗,其功胜于白朮,补中除湿,其力不胜白朮。大抵卑坚之土,宜以白朮以培之,敦阜之土,宜于苍朮以平之。」

    《药品化义》:「味主辛散,性温而燥,燥可去湿,专入脾胃,主治风寒湿气,山岚瘴气,皮肤水肿,皆辛烈逐邪之气也。统治三部之湿,若湿在上焦,易生湿痰,以此燥湿行痰;湿在中焦,滞气作泻,以此宽中健脾;湿在下部,足膝痿软,以此同黄柏治痿,能另足膝有力;取其辛散气雄,用之散邪发汗,极其畅快。」

    《本草正义》:「气味雄厚,较白朮愈猛,能切上切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霾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胸膈满闷,甚则??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朮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而脾家郁湿,或为??胀,或为肿满,或为泻泄疟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肿,或积滞而二便不利,及湿热郁蒸,发为疮疡流注,或寒湿互结,发为阴疽酸痛,但有什浊不可见证,茅朮一味,最为必需之品。是合内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