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以此方主之。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此方主之。
芍药(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大枣(十二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歌曰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程扶生曰。伤寒二三日。邪尚在表。未及传里之时。悸则阳虚。烦则阴虚。故以芍药之苦以而姜、桂等又能托邪外出。此为阴阳两虚之人而立一养正驱邪法也。
张令韶曰。经隧之血脉。流行不息。今寒气入而稽迟之。入阳络则阳脉涩。入阴络则阴脉弦枢机利则经隧之血脉通矣。通则不痛也。
蔚考。金匮黄建中汤有加减法。小建中汤无加减法。今查内台方议亦有加减。未知为年久者。
胡、地骨皮。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以此方主之。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此方主之。
芍药(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大枣(十二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歌曰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程扶生曰。伤寒二三日。邪尚在表。未及传里之时。悸则阳虚。烦则阴虚。故以芍药之苦以而姜、桂等又能托邪外出。此为阴阳两虚之人而立一养正驱邪法也。
张令韶曰。经隧之血脉。流行不息。今寒气入而稽迟之。入阳络则阳脉涩。入阴络则阴脉弦枢机利则经隧之血脉通矣。通则不痛也。
蔚考。金匮黄建中汤有加减法。小建中汤无加减法。今查内台方议亦有加减。未知为年久者。
胡、地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