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 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学术价值:
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予之得交甘仁先生也有年矣,先生尝曰∶道无术不行。昔固闻而疑之,窃谓江湖术士,有时自秘其长,以要人重币,医虽小道,为病家生命所托,缓急死生,间不容发,何处可用术者?先生曰∶是有说焉,昔者卞和得良璞,献之荆台,楚王以为燕石也,三献不受,卒刖卞和之足。齐王好竽,雍门子抱琴立于王门,三年不得见,夫雍门子之琴诚善矣,其如王之不好何?夫交浅言深,取信良难,况在死生存亡之顷,欲求速效,授以猛剂,则病家畏;素不相习,漫推心腹,则病家疑;疑与畏交相阻,虽有上工良剂,终以弃置不用。呜呼!此亦荆台之璞,王门之琴,卞和、雍门子所为痛心者也。闻古之善医者,曰和曰缓,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
凡所以免人疑畏而坚人信心者,于是乎在,此和缓之所以名,即和缓之所以为术乎!先生之言如此,可以知所尚矣。嗟夫!自金元四家而后,各执仲景一偏,以相抵牾,异说蜂起,统系亡失,叶、薛以来,几于奄忽不振,先生愀然忧之。每当延医,规定六经纲要,辄思求合于古,故其医案,胸痹用栝蒌薤白,水气用麻黄附子甘草,血证见黑色,则用附子理中,寒湿下利,则用桃花汤,湿热则用白头翁汤,阳明腑气不实,则用白虎汤,胃家实,则用调胃承气,于黄瘅、则用栀子柏皮,阴黄则用附子,虽剂量过轻,于重症间有不应,甚或连进五六剂,才得小效,然此即先生之道与术,所以免人疑畏者也。先生自去岁归道山,文孙济万,将举而付之剞劂,问序于予,予率性 直,宁终抱卞和之璞,雍门之琴,以待真赏,于先生遗说,背负良多,爰略举大凡,俾读先生医案者,得以考焉。
丁卯冬十一月颖甫曹家达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