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胃风)
【附方】
调中益气汤
升麻(二分) 黄 (一钱) 甘草(五分) 苍术(五分) 木香(二分) 人参(五分) 柴胡(五分) 陈皮(二
水煎服。
四君子汤治脾胃不调,不进饮食。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上以水煎服。
六君子汤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砂仁 陈皮
又方加半夏。
上以水煎,姜三片,枣一枚。
胃苓汤
甘草 茯苓 苍术 陈皮 白术 官桂 泽泻 猪苓 浓朴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姜五片,枣二枚。
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理脾胃。
白扁豆(一斤,炒) 白茯苓 山药 人参 白术(各二斤) 莲子 砂仁(一斤) 甘草(炙,二斤薏苡 桔梗(各一斤,炒黄色)
上为末。每服二钱,煎枣汤调下。
治中汤治脾胃不和,呕逆霍乱,中满虚痞,或泄泻。
人参 甘草(炙) 干姜(炮) 白术 青皮 陈皮(等分)
上每服五钱,水煎。如呕,加半夏等分。加丁香,减半夏,名丁香温中汤。
丁沉透膈汤治脾胃不和,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不进,十膈五噎。
白术(二两) 香附(炒) 砂仁 人参(各一两) 丁香 麦芽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各半两) 沉香 浓朴 藿香 陈皮(各七钱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 神曲(炒) 草果(各二钱半)
上锉。每服四钱,水煎,姜三片,枣一个,不拘时候温服。忌生冷瓜果。
五膈宽中散治七情四气,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
青皮 陈皮 丁皮 浓朴 甘草(炙) 白果 香附 砂仁 木香
上以水煎,生姜三片,入盐少许。
枳缩二陈汤理脾胃,顺气宽膈,消痰饮。
砂仁 枳实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炙)
水煎,生姜五片。
八珍汤和血气,理脾胃。
当归 赤芍 川芎 熟地黄 人参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
上以水煎,姜三片,枣二枚。
凝神散收敛胃气,清凉肌表。
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各一两) 粳米 扁豆(炒) 知母 生地黄 甘草(炙,半两) 淡竹叶 地骨 麦门冬(各二钱半)
上水煎,姜三片,枣一枚。
胃风此因初饮食讫乘风凉而致。其证胀满,食饮不下,形瘦腹大,恶风,头多汗,膈寒不通,胃风汤正治。然此亦看挟证加减,脉右关弦而缓带浮。
胃风汤见痢证类。
(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
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 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学术价值:
文献价值:我国现存最早之药学著作。
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之基础。
实用价值:记载之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附胃风)
【附方】
调中益气汤
升麻(二分) 黄 (一钱) 甘草(五分) 苍术(五分) 木香(二分) 人参(五分) 柴胡(五分) 陈皮(二
水煎服。
四君子汤治脾胃不调,不进饮食。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上以水煎服。
六君子汤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砂仁 陈皮
又方加半夏。
上以水煎,姜三片,枣一枚。
胃苓汤
甘草 茯苓 苍术 陈皮 白术 官桂 泽泻 猪苓 浓朴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姜五片,枣二枚。
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理脾胃。
白扁豆(一斤,炒) 白茯苓 山药 人参 白术(各二斤) 莲子 砂仁(一斤) 甘草(炙,二斤薏苡 桔梗(各一斤,炒黄色)
上为末。每服二钱,煎枣汤调下。
治中汤治脾胃不和,呕逆霍乱,中满虚痞,或泄泻。
人参 甘草(炙) 干姜(炮) 白术 青皮 陈皮(等分)
上每服五钱,水煎。如呕,加半夏等分。加丁香,减半夏,名丁香温中汤。
丁沉透膈汤治脾胃不和,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不进,十膈五噎。
白术(二两) 香附(炒) 砂仁 人参(各一两) 丁香 麦芽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各半两) 沉香 浓朴 藿香 陈皮(各七钱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 神曲(炒) 草果(各二钱半)
上锉。每服四钱,水煎,姜三片,枣一个,不拘时候温服。忌生冷瓜果。
五膈宽中散治七情四气,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
青皮 陈皮 丁皮 浓朴 甘草(炙) 白果 香附 砂仁 木香
上以水煎,生姜三片,入盐少许。
枳缩二陈汤理脾胃,顺气宽膈,消痰饮。
砂仁 枳实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炙)
水煎,生姜五片。
八珍汤和血气,理脾胃。
当归 赤芍 川芎 熟地黄 人参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
上以水煎,姜三片,枣二枚。
凝神散收敛胃气,清凉肌表。
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各一两) 粳米 扁豆(炒) 知母 生地黄 甘草(炙,半两) 淡竹叶 地骨 麦门冬(各二钱半)
上水煎,姜三片,枣一枚。
胃风此因初饮食讫乘风凉而致。其证胀满,食饮不下,形瘦腹大,恶风,头多汗,膈寒不通,胃风汤正治。然此亦看挟证加减,脉右关弦而缓带浮。
胃风汤见痢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