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儿科学》 五、诊断

    (一)在未明确病因之间,统称腹泻病,诊断依据:①大便性状有改变,呈水样稀便、粘液便或脓血便(必备条件)。②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病原学诊断:

    1.无条件者可根据大便性状、粪便镜检、发病年龄及流行季节估计最可能的病原,以作为用药的参考依据,此时统称为急性肠炎。①水样便性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惑染;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小儿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炎可能性大。②如水样便腹泻不止或有频繁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体征要考虑霍乱。③如病人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可考虑为细菌性痢疾,此外也应考虑侵袭性细菌的感染,如大肠杆菌肠炎(EIEC)、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氏菌肠炎等。④血多脓少呈果酱样便多为阿米巴痢疾。

    2.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细菌、病毒、寄生虫及原虫病原学检查,病原明确后应按病原学进行诊断,如细菌性痢疾,霍乱,鼠伤寒伤门氏菌肠炎,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轮状病毒,肠原病毒肠炎,兰氏贾第鞭毛虫肠炎,隐孢子虫肠炎,霉菌性肠炎,阿米巴痢疾等。

    (三)患儿脱水的评估(见表5-1)

    一类二类三类问诊口渴饮水正常无口渴口渴想喝水无力饮水或不能饮水尿量正常尿少无尿(6小时以上)望诊一般症状良好烦躁易激惹嗜睡或昏迷软弱无力眼窝正常下 陷明显下陷眼泪有少或无无口舌湿润干 燥非常干燥触诊皮肤弹性捏起后回缩快捏起后回缩慢捏起后回缩很慢(>2秒)脉 搏正 常正常可稍快细 数前 囱平 坦轻凹陷明显凹陷诊 断无脱水轻至中度脱水,患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上述体征其中至少包括一个*号所示的体征,丢失水分占体重10%重度脱水:患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上述体征其中至少包括一个*所示体征,丢失水分占体重的>10%治疗采用方案一采用方案二采用方案三

    (四)分型与分期

    1.病情分型

    (1)轻型:患儿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患儿有轻至中度脱水或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患儿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2.病程和分类

    (1)急性腹泻病(AcuteDiarrhea Disease)病程在两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PersistentDirrhea Disease)病程在两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ChronicDiarrhea Disease)病程在2个月以上。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