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自刺引之后,并不发热,其初一二日所刺处,常如蚊咬,至第三四日始露形影,发出痘尖顶脱血迹,第五六日起如小 ,周遭灌水,第六七日水足灌浆,微微觉痒,第八九日灌浆满足,两腋底微疼,略似结核,头额掌心俱见微热,此周身痘由此出,毒发则火动,正要其元阳运化也,第九日十日脚外红晕随散,微热必退,浆转黄蜡色,痘心焦硬处变苍而结靥,半月之外,靥落有疤,其靥光泽坚浓,卷边如小香菰样,细看 内更有几点小 ,居其中间,此种情形齐备,可以告成功矣。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自刺引之后,并不发热,其初一二日所刺处,常如蚊咬,至第三四日始露形影,发出痘尖顶脱血迹,第五六日起如小 ,周遭灌水,第六七日水足灌浆,微微觉痒,第八九日灌浆满足,两腋底微疼,略似结核,头额掌心俱见微热,此周身痘由此出,毒发则火动,正要其元阳运化也,第九日十日脚外红晕随散,微热必退,浆转黄蜡色,痘心焦硬处变苍而结靥,半月之外,靥落有疤,其靥光泽坚浓,卷边如小香菰样,细看 内更有几点小 ,居其中间,此种情形齐备,可以告成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