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五积六聚分脏腑,七 八瘕气血凝。 积不动有定处,瘕聚推移无定形。痞闷不宣气雍塞,未成坚块血瘀名。蓄久不散成血蛊,产后经行风冷乘。
【注】五脏气积名曰积,故积有五证。六腑气聚名曰聚,故聚有六证。《难经》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积,而无六聚。盖以积为血病,而聚为气病也。故李杲有五积丸方治法。《巢氏病源》载七 八瘕,但有八瘕名证,而无七 病形。其他方书亦不概见。大抵又以 为气病,而瘕为血病也。夫病皆起于气,必气聚而后血凝,不必过泥于黄、青、燥、血、脂、狐、蛇、鳖等名,但以牢固不移有定处者,为 为积;推移转动,忽聚忽散者,为瘕为聚可也。故曰∶ 者,征也,言有形可征也。瘕者,假也,言假物成形也。若夫痞者,痞闷不通,气道壅塞之谓也。瘀血者,血瘀腹中未成坚块也。蓄之既久,必成血蛊矣。凡此诸证,皆由新产之后,经行之时,不知谨避,以致风冷外袭,邪正相搏,结于腹中而成也。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五积六聚分脏腑,七 八瘕气血凝。 积不动有定处,瘕聚推移无定形。痞闷不宣气雍塞,未成坚块血瘀名。蓄久不散成血蛊,产后经行风冷乘。
【注】五脏气积名曰积,故积有五证。六腑气聚名曰聚,故聚有六证。《难经》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积,而无六聚。盖以积为血病,而聚为气病也。故李杲有五积丸方治法。《巢氏病源》载七 八瘕,但有八瘕名证,而无七 病形。其他方书亦不概见。大抵又以 为气病,而瘕为血病也。夫病皆起于气,必气聚而后血凝,不必过泥于黄、青、燥、血、脂、狐、蛇、鳖等名,但以牢固不移有定处者,为 为积;推移转动,忽聚忽散者,为瘕为聚可也。故曰∶ 者,征也,言有形可征也。瘕者,假也,言假物成形也。若夫痞者,痞闷不通,气道壅塞之谓也。瘀血者,血瘀腹中未成坚块也。蓄之既久,必成血蛊矣。凡此诸证,皆由新产之后,经行之时,不知谨避,以致风冷外袭,邪正相搏,结于腹中而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