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小、密度及形态改变。
多种肺部疾病可引起肺门大小、位置和密度上的改变。肺门血管增粗、淋巴结增大、大支气管新生物等可致肺门影增大,可为单侧或为双侧。由于肺门大小的正常差异较大,因此,判断时宜注意。肺多血性的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肺门及肺野血管都扩张,两侧肺门影增大,透视下,还可见肺动脉搏动增强。肺门缩小较少见,多由于肺门血管变细,此乃见于肺少血(多为先天性心脏病)。上叶或下叶不张可使肺门上移或下移。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着。二卷。上集论带下、血崩、调经等 38 症,41 方;下集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 40 症,42 方。
《妇人大全良方》(公元 1237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二十四卷。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总共 260 余论。论后有附方及医案。
大小、密度及形态改变。
多种肺部疾病可引起肺门大小、位置和密度上的改变。肺门血管增粗、淋巴结增大、大支气管新生物等可致肺门影增大,可为单侧或为双侧。由于肺门大小的正常差异较大,因此,判断时宜注意。肺多血性的先天性心脏病,引起肺门及肺野血管都扩张,两侧肺门影增大,透视下,还可见肺动脉搏动增强。肺门缩小较少见,多由于肺门血管变细,此乃见于肺少血(多为先天性心脏病)。上叶或下叶不张可使肺门上移或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