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三因》)肾着丸治肾虚为病,身重,腰冷如冰,不渴,小便自利,食如故,腰以下重痛如带五千钱。
白术 茯苓(各四两) 干姜 甘草(炙。各一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煎空心冷服。渗湿汤亦治肾着。(方见湿门。)
(《三因》)摩腰膏治寒湿腰痛。
附子 乌头尖 南星(各三钱半) 干姜(一钱) 雄黄 朝脑 丁香(钱半) 麝香(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生姜汁化开如浓粥样,烘热置掌中,摩腰上令尽粘肉,烘绵衣缚定,腰热如火。间三日用一丸,或加吴茱萸、桂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