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痰饮总论

    作者: 刘完素

    夫嗽者,五脏皆有。嗽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邪。皮毛属肺,风寒随玄府而入,腠理开张,内外相合,先传肺,而入遂成咳嗽,乃肺寒也。寒化热,热则生痰,喘满也。经云∶喉仲介介介如梗状,甚则嗽血也。胸满气喘,痰盛稠粘,皆肺气热也。

    大人参半夏丸

    化痰坠涎,止嗽定喘,治诸痰,不可尽述。呕吐痰逆,痰厥头痛,风气偏正头疼,风壅头目昏眩,耳鸣鼻塞,咽膈不利,心腹痞满,筋脉拘卷,肢体麻痹疼痛,中风偏枯,咳唾稠粘,肺痿劳嗽。虚人保养。宣通气血,调和脏腑,进饮食。

    人参茯苓(去皮)天南星薄荷叶(各半两)半夏干生姜白矾(生)寒水石(各一两)蛤粉(一两)藿香叶(一分)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二三十丸,食后,温水亦得。

    一法,加黄连半两、黄柏二两,水丸,取效愈妙。治酒病,调和脏腑,尤宜服之。

    半夏栝蒌丸

    (新添。)治远近痰嗽,烦喘不止者。

    半夏(生姜制)栝蒌杏仁(去皮尖)白矾(枯,杵)款冬花(各等分)上为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白术浓朴汤

    治痰饮呕吐,利胸膈,除寒热,美饮食。

    白术甘草(炙)葛根(各一两)浓朴(半两)上件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五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显仁丸、仙术芎散、大人参半夏丸。

    橘皮半夏汤

    治痰壅涎嗽久不已者。常服养液润燥,解肌热,止咳嗽。

    橘皮(半两,去白)半夏(二钱半,汤洗七次)上为末,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半,入生姜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知母茯苓汤

    治肺痿喘咳不已,往来寒热,自汗。

    茯苓(去皮)甘草(各一两)知母五味子人参薄荷半夏(洗七次)柴胡白术款冬花桔梗麦门冬黄芩(各半两)川芎(三钱)阿胶(三钱,炒)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

    人参润肺汤

    治肺气不足,喘急咳嗽不已,并伤寒头疼,憎寒壮热,四肢疼痛。

    人参桔梗白芷麻黄(去节)干葛白术甘草(炙。各一两)白姜(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葱白二寸,煎至八分。如出汗,连进二服,通口温服。

    杏仁半夏汤

    治肺痿,涎喘不定,咳嗽不已,及甚者往来寒热。

    杏仁(去皮)桔梗陈皮(去白)茯苓(去皮)汉防己白矾桑白皮(各三钱)薄荷叶(一钱)甘草(二寸)猪牙皂角(一钱)上为末,作二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防己丸

    治肺不足,喘嗽久不已者。调顺气血,消化痰涎。

    防己(二钱)杏仁(三两)木香(二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煎桑白皮汤下。如大便,加葶苈一两,食后服。

    葶苈散

    治肺气喘满痰嗽,眠卧不安,不思饮食。

    苦葶苈蛤粉(各三钱)桑白皮山栀子人参荆芥穗薄荷叶赤茯苓(去皮)陈皮桔梗杏仁甘草(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

    保安半夏丸

    治久新诸嗽,或上逆涎喘,短气痰鸣,咽干烦渴,大小便涩滞,肺痿劳劣,心腹痞满急痛,中满隔气,上实下虚,酒食积聚不消。补养气血,宣行营卫。

    半夏天南星(各半两)牵牛(二两)大黄(半两)黄柏(一两半)蛤粉(一两)巴豆(四个)上为末,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十五丸,温水下,食后,日三服。孕妇不可服。

    又方,无巴豆,有干姜一钱半。

    人参保肺汤

    治五劳七伤,喘气不接,涎痰稠粘,骨蒸潮热。

    人参柴胡当归芍药桑白皮知母白术川芎黄紫菀荆芥地骨皮(各一分)茯苓(去皮)黄芩连翘大黄薄荷(各半两。山栀子同)甘草桔梗(各一两)石膏滑石寒水石(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泄者,去大黄,同人参半夏丸服。

    神应丹

    治涎嗽喘满上攻,心腹卒痛,及利下血,兼妇人带下病,一切肋胁痛满。

    薄荷叶甘草(各四钱)巴豆(灯烧存性)盆硝(各二钱)轻粉(一钱)豆豉(一两,慢火炒)五灵脂(二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温齑汁下,续后空咽津三五次,禁饮食。少时觉咽喉微暖,效。心腹急痛,温酒下二丸。未效,再服。得利尤良。带下,以温酒下二丸。

    或大便流利,再服。

    人参散

    治身热头痛,积热黄瘦,肌热恶寒,蓄热发战,膈热呕吐烦渴,湿热泻利,或目赤口疮,咽喉肿痛,或风昏眩,虚汗肺痿,劳嗽不已者。

    石膏甘草(各一两)滑石(四两)寒水石(二两)人参(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早晚食后。

    兼服栀子金花丸。一名既济解毒丹。

    宁神散

    治一切痰嗽不已者。诸药无效,世传极验。

    御米囊(一斤,生,醋炒)乌梅(四两)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沸汤点服,食后,日三服。

    贾同知方,御米壳一两(炒)、乌梅肉半两,根据前法服之。康少伊芳传,煎乌梅汤尤妙。

    桂苓白术丸

    消痰逆,止咳嗽,散痞满壅塞,开坚结痛闷,推进饮食,调和脏腑。无问寒湿湿热,呕吐泻利,皆能开发,以令遍身流湿润燥,气液宣平而愈。解酒毒,疗肺痿劳嗽,水肿腹胀。泻利不能止者,服之利止为度,随证调之。

    楝桂干生姜(各一分)茯苓(去皮)半夏(各一两)白术红皮(去白)泽泻(各半两)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生姜汤下二三十丸,日三服。病在膈上,食后,在下,食前,在中,不计时候。或一法更加黄连半两、黄柏二两,水丸,取效愈妙。

    润肺散

    治小儿膈热,咳嗽痰喘甚者,久不瘥者。

    栝蒌实(一枚,去子用)上为末,以寒食面和为饼子,炙黄,为末,每服一钱,温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

    又方∶治寒嗽。

    麻黄(四两)官桂(一两)蜡(二钱)上为末,以蜡同煎,每服一二钱,温服。

    宁肺散

    治一切寒热痰盛,久新咳嗽不止者。

    御米壳(四两)木瓜(三两,御米壳一处,用蜜二两,水化,同炒微黄)五味子(一两)人参(一两)皂角(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乌梅同煎,临卧食后服。大效。

    鳖甲丸

    治吐血咳嗽,神效!鳖甲(一个,九肋者,醋炙黄)柴胡(一两,醋浸一宿)杏仁(一两,童子小便浸,炒)甘遂(一两,炙)人参(半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生姜汤下。

    又方,用浓朴一两(生姜制)。

    石膏散

    治热嗽喘甚者。

    石膏(一两)甘草(半两,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下,又生姜汁、蜜调下。

    人参半夏丸

    治一切痰饮,喘嗽不已。

    白矾天南星半夏(各半两)甘草(二钱半,炙)人参(二钱)赤小豆(四十九粒)杏仁(四十九粒)猪牙皂角(一钱)上为末,秫米三合,醋一升,熬粥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炒萝卜子汤临卧下。

    仙人肢丸

    治远年劳嗽,不问寒热,痰涎喘满。先服松花膏下过。多服此药,无不效。

    人参沙参玄参紫团参丹参白术牡蛎知母甘草(各二两)蛤蚧(一对,头尾全用,河水净洗,文武火酥炙黄色)上为末,用麻黄十五斤(去根)、枸杞子三斤,熬成膏,丸如弹子大,磁合子内盛,临卧煎生姜自然汁化下一丸。小儿量岁数加减。

    松花膏

    治三十年劳嗽,预九月间宣利一切痰涎肺积,喘嗽不利。

    防风干生姜野菊花芫花枸杞子甘草苍术黄精(各等分)上为末,取黄精根熬成膏子,和药末,如弹子大,每服细嚼一丸,冷水化下,临卧,不吃夜饭,服药一粒。

    辰砂半夏丸

    治小儿肺壅痰实,咳嗽喘急,胸膈痞满,心忪烦闷,痰涎不利,呀呷有声。

    半夏(半两,洗)葶苈(水研成膏)杏仁(炒,研成膏。各半两)朱砂五灵脂(微炒。各一两)上为末,更研匀,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汤下。

    大百劳散

    治一切劳疾肌劣,喘息不卧,痰涎不食。

    蛤蚧(一对,蜜炙)元州鳖甲(一个,去裙,醋炙)附子(一两)人参柴胡川干姜白茯苓(去皮)白术茴香青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知母贝母陈皮(去白)官桂甘草(炙)半夏(生姜制)苍术(汤浸。各一两)苏木龙胆草(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用生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二枚同煎,空心稍热服。

    有汗,加小麦二十粒。不用铁煎。

    小百劳散

    治劳,喘嗽不已,自汗者。

    御米壳(不拘多少,炒)上为末,每服二钱,入乌梅同煎,水一盏,温服,食后。有汗,加小麦三十粒同煎,温服。

    五味子汤

    治胸膈痞满,心腹刺痛,短气噎闷,咳嗽痰唾,呕逆恶心,不思饮食。温中益气。

    五味子(九两)良姜(一两半)红皮(去白)茴香(炒。各一两)干姜(一两半)甘草(七两,炙)盐(一斤,炒)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百沸汤点,空心食前。甚者,日进三服。

    安神散

    治远年近日喘嗽不已。

    御米壳(蜜炒,一两)人参陈皮(去白)甘草(炙。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一钱,煎乌梅汤调下,临卧服。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高鼓峰
  • (公元 1742 年)清.吴谦(六吉)等编。九十卷。包括《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及“四诊”、“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幼科”、 “痘疹”、“种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诀。各分子目,有图说方论,此较简明易学。

    作者:
    吴谦
  • 作者:
    日本、丹波康赖
  • 作者:
    叶桂述 吴金寿校
  • 作者:
    王泰林
  • 作者:
    王清源
  • 作者:
    吴昆
  • 作者:
    费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