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阑尾炎

    阑尾是在盲肠内侧一条细长的盲状肠管,腔内粪便容易滞留和细菌孳生,或因血供障碍而引起阑尾发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年人发病率最高。先有恶心、中上腹或脐周疼痛;几小时后疼痛转移到右下腹,有低热,右下腹有腹膜刺激征(见“腹膜炎”)。应去医院诊治,否则阑尾化脓或穿孔而引起腹膜炎。有很多病可出现类似的症状和转移性右下腹痛,需请医生鉴别。治疗以阑尾切除术为主,效果好,恢复也快。

    慢性阑尾炎轻度急性阑尾炎经药物治疗后常转为慢性阑尾炎,经常感右下腹隐痛,在饭后行走时加重,有的还可再转成急性阑尾炎。可以手术治疗。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