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 秘方。
骨和关节结核是常见病,俗称“骨痨”。约80%以上的原发病灶在肺和胸膜,其余在消化道和淋巴结。本病最好侵犯脊柱,约占全部病例的一半,其次是膝、髋、肘关节。在四肢结核中,关节结核最多。
结核可有较多的并发症,骨结核脓肿可以合并其他细菌感染,使治疗更加困难。脊柱结核可发生截瘫;关节结核可发生关节脱位;骨干结核可造成骨折;儿童骨关节结核可造成严重畸形。
骨关节结核是慢性病,发病多隐匿,缓慢。急性发病较少见。初起时病人常有低热,疲倦、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夜间可有盗汗,自觉手心、足心发热,舌尖亦红,中医称之为“五心烦热”。局部疼痛开始较轻,但儿童有夜啼。有以上情况出现,应去医院检查,以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若医生已明确诊断,病人应遵医嘱,加强营养和休息。全身情况的好坏与局部病灶的好转或恶化有密切关系。休息和营养作为改善全身状况的重要措施不可轻视。休息能使肢体代谢降低、消耗减少和体温下降,有利于体质的恢复。局部固定使受累关节活动减少,负重减轻,既能防止病变扩散,又能减轻疼痛和肿胀,有利于组织修复。通常,体温不高和病情稳定的病人可适当活动,有时还可做一些对身体无害的体操活动。但体温较高、病变不稳定或多发结核的病人应该多休息。关节疼痛较重的病人除全身休息外,受累关节还可用牵引、夹板、石膏或支架进行局部固定。除休息和固定外,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很重要。发热病人应吃可口、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一般病人以多种食物杂食为佳,避免偏食,这样各种营养成分可互相补充。蛋、奶、鱼、肉、青菜和水果都可食,粗粮、细粮相互搭配食用。
另一方面,应当严格地遵照医嘱,每天服用抗结核药物。
服药要持久、有规律,未经医生同意,不可随意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有些抗结核药对身体有一定损害,如雷米封对肝功能有损害,链霉素易损害听力,因此须定期去医院作各项检测。
中医中药在抗痨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些结核不能单纯用药根除,应行手术治疗。并遵医嘱,必要时手术。
脊柱结核脊柱结核在临床上最常见,其中99%为椎体结核。腰椎结核患病率最高,其次为胸椎,再次为胸腰段、腰骶部。病变发展可穿破皮肤形成窦道,经久不愈;脓汁下流可达到小腹下方和大腿根部;椎体破坏后可形成驼背畸形,严重者导致截瘫。
脊柱结核患者除应口服药物外,还应卧床休息,严防直立使脊柱受力遭进一步破坏。当病变静止但脊柱不稳定时,可用支架、石膏领、腰围和石膏背心保护。多数病人除药物治疗外,还需手术治疗。病人应加强营养,充满信心,配合医生手术,明确术后注意事项,不可冒然下床活动。
膝关节结核膝关节结核很常见,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常单发。早期疼痛较轻,关节可有弥漫性肿胀。晚期症状明显,有严重跛行。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旦明确诊断,应当减少活动,采取抗结核治疗,必要时需作手术。晚期病人,关节面已大部破坏,只能做关节融合手术。
髋关节结核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一般发病隐渐,患儿常有消瘦、食欲减退、脾气变坏、易哭、盗汗和体温升高等反应。局部疼痛开始较轻微,以后逐渐加重,并出现保护性肌肉痉挛。患儿常在夜间突然痛醒啼哭。儿童时对疼痛的定位能力较差,往往不说髋痛而说同侧膝痛。有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就医,以尽早发现。
家长首先应限制患儿的活动,不让其下地行走。手术后需短期固定肢体,约3周,并辅以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