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黄元御 著
黄元御医书总目录
《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发热是儿童疾病的常见表现。正常儿童的体温有一定的幅度,例如肛温为36.2~38℃,口腔温度为36~37.4℃;发热可分为高热与低热。
高热体温在39.5℃以上为高热。高热的原因多数为上、下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出疹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上、下呼吸道疾病多数伴有伤风、感冒、咳嗽、流涕;肠道感染有腹痛、腹泻;泌尿道感染伴有尿痛、尿频、尿急;神经系统疾病有头痛、呕吐、抽痉等。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有:各种预防接种后及输血反应,烧伤,药物过敏恶性肿瘤等;如果患儿较长时间在日光下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中可引起中暑而发热。
低热体温超过正常平均体温1℃或超过正常高限,一般指37.5~38℃(口腔温度)左右,并持续2周以上。低热的原因中,一类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各种慢性的感染,例如结核病、慢性尿路感染、慢性中耳炎、鼻窦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病毒性心肌炎等。另一类为功能性低热,例如患儿本身的基础体温较高;在就诊前家长应详细记录患儿每天的体温变化,每4~6小时测一次体温(最好同时测口温及肛温),持续1周,并记录伴随的症状,例如食欲减退、乏力、面部潮红、盗汗、咳嗽、尿频、尿急、尿痛和关节痛等,以供医生参考。
发热时的护理很重要,首先让高热的患儿卧床休息,多喂开水或清凉的饮料。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适宜,如米汤、稀饭、牛奶和豆浆等。如有高热可用冷湿毛巾或冰块(用毛巾包好)放在前额部、枕部、腋下或腹股沟处(不要与睾丸接触!),需经常变换部位,以免冻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