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复发性口疮

    口腔粘膜表面反复发作的小型溃疡为复发性口疮的特点。好发于唇内侧、舌尖、舌缘、舌腹、颊部粘膜和软腭等部位,牙龈和硬腭面上较少发生。小型溃疡初起时为细小红点,有灼热不适感,随后逐渐扩大为较小,浅表溃疡,周围粘膜充血红晕,这时会感觉烧灼痛,碰到咸味时疼痛更加利害。

    复发性口疮一般在1~2周内逐渐愈合,但一定时间后可在同一或另外位置上重新发生,使人感到烦恼。本病女多于男,虽任何年龄都有发生,但青壮年较多见。

    消化不良、便秘、发热、睡眠不足、情绪抑郁、疲劳、月经周期和吃了某种过敏性食物,被认为是复发性口疮的病因。

    祖国医学认为:“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所致。治疗应从去除上述病因着手。为缓解饮食过程中口疮发生的疼痛,医生常用含有少量麻醉药的防腐蚀性药物作局部涂布。病人可用0.1%高锰酸钾液、复方硼酸液等漱口,也有加快愈合的作用。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