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三角巾包扎法

    目的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压迫止血,固定骨折,减少疼痛。

    要求伤口封闭要严密,防止污染伤口,松紧适宜,固定牢靠。其要领是:快——动作要快;准——敷料盖准后不要移动;轻——动作要轻,不要碰撞伤口;牢——包扎要牢靠。

    方法边要固定,角要拉紧,中心伸展,敷料贴紧,包扎贴实,要打方结,打结要牢,防止滑脱。

    三角巾介绍规格:一平方米对开剪两条(图3-17)。

    三角巾

    (三角巾介绍)

    全身各部位包扎

    1.头部包扎:将三角巾底边向外上翻折两指宽,盖住头部,在眉上、耳上,把两底角和顶角在枕后交叉,在前额中央打结(图3-18)。

    头部三角巾包扎

    (头部三角巾包扎)

    2.面部三角巾剪洞法:把三角巾一折二,在顶角处打结,顶角对准伤者中指至腕横纹,折成一条线;从折叠处对准伤者中指二节,再折成一条线;从折叠处对准伤者中指一节,最后把第二、第三条线折成两角,对准第一线,用剪刀剪成圆形,即留出口、眼、鼻(图3-19)。

    面部三角巾剪洞法

    (面部三角巾剪洞法)

    3.面部包扎法:把三角巾一折二,顶角打结放于头顶中,套住面部,两手把底边两角拉向枕后交叉,在前额打结固定(图3-20)。

    面部三角巾包扎法

    (面部三角巾包扎法)

    4.单眼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三指宽的带形,以上1/3处盖住伤眼,下2/3从耳下端绕向脑后至健侧,在健侧跟上方前额处反折后,转向伤侧耳上打结固定(图3-21)。

    单眼三角巾包扎法

    (单眼三角巾包扎法)

    5.双眼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三指宽带形,从枕后部拉向双眼交叉,再绕向枕下部打结固定(图3-22)。

    双眼三角巾包扎法

    (双眼三角巾包扎法)

    6.下颌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三指宽带形,留出系带一端从颈后包住下颌部,与另一端在颊侧面交叉反折,转回颌下,伸向头顶部在两耳交叉打结固定(图3-23)。

    下颌三角巾包扎法

    (下颌三角巾包扎法)

    7.单肩包扎法:把三角巾一底角斜放在胸前对侧腋下,将三角巾顶角盖住后肩部,用顶角系带在上臂三角肌处固定,再把另一个底角上翻后拉,在腋下两角打结(图3-24)。

    单肩三角巾包扎法

    (单肩三角巾包扎法)

    8.双肩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放在两肩上,两侧底角向前下方绕腋下至背部打结,顶角系带翻向胸前,在两侧肩前假扣扎紧固定(图3-25)。

    双肩三角巾包扎法

    (双肩三角巾包扎法)

    9.单胸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对准肩缝,盖住伤部,底边上翻把两底角回胸,在背后与顶角系带打结固定(图3-26)。

    单胸三角巾包扎法

    (单胸三角巾包扎法)

    10.双胸包扎法:将三角巾一底角对准肩部,顶角系带围腰在对侧底边中央打结,上翻另一个底角盖住胸部,在背后V形打结固定(图3-27)。

    双胸三角巾包扎法

    (双胸三角巾包扎法)

    11.腹部包扎法:腹部伤口处先用碗罩住(图3-28a),然后将三角巾从顶角到底边中点(稍偏左或偏右)打折,折成燕尾式,前面一尾比另一尾稍大,然后燕尾朝下,把三角巾贴在腹部(图3-28b);折成燕尾,将底边的一角与顶角在腰部打结(图3-28c);再将大燕尾从两腿中间向后拉紧,绕过大腿,与小燕尾在大腿侧打结(图3-28d),无碗时应加压包扎。

    腹部三角巾包扎法

    (腹部三角巾包扎法)

    12.单臀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盖住臀部,顶角系带在裤袋底处围腿绕住,下侧底角上翻至对侧腰部和另一底角在健侧髂上打结固定(图3-29)。

    单臀三角巾包扎法

    (单臀三角巾包扎法)

    13.双臀包扎法:将两条三角巾的顶角连结一起,放在双臀缝的稍上方(图3-30a),然后把上面两底角由背后绕到腹前打结,下面两底角分别从大腿内侧向前拉,在腹股沟部与三角巾的底边做一假扣结上(图3-30b)。这种式样象开裆裤,便于伤员大小便,从背后看如图3-30c。

    双臀三角巾包扎法

    (双臀三角巾包扎法)

    14.膝(肘)关节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四指宽,盖住膝关节,在膝(肘)窝处交叉后,两端返绕膝(肘)关节,在外侧打结(图3-31、32)。

    膝(肘)关节三角巾包扎法

    (膝(肘)关节三角巾包扎法)

    15.手部包扎法:将三角巾一折二,手放在中间,中指对准顶角,把顶角上翻盖住手背,然后两角在手背交叉,围绕腕关节在手背上打结(图3-33)。

    手部三角巾包扎法

    (手部三角巾包扎法)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赵学敏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刘宋、雷学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