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心脏猝死者的生存决定于能否获得及时的抢救,Copley等比较了及时和不及时获得复苏的效果(表5-6)。猝死发生5min内成功地复苏者,住院生存率、心脏功能和中枢系统受到损伤的程度都与晚迟复苏有明显的不同。故自70年代初在一些猝死高发国家开展了群众性复苏技术的培训,经过数年的努力,猝死的生存率有很大的提高。
表5-6复苏时间早晚与预后的关系
(选自 Copley et al.:Circulation1977,56:901)
猝死发生后的复犯机会很高,多年来学者致力于预防研究。预防的对象是有高危因素和有过猝死史的病人。措施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紊乱的心律,或用非药物手段消除心电不稳性。
(公元 682 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 、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
心脏猝死者的生存决定于能否获得及时的抢救,Copley等比较了及时和不及时获得复苏的效果(表5-6)。猝死发生5min内成功地复苏者,住院生存率、心脏功能和中枢系统受到损伤的程度都与晚迟复苏有明显的不同。故自70年代初在一些猝死高发国家开展了群众性复苏技术的培训,经过数年的努力,猝死的生存率有很大的提高。
表5-6复苏时间早晚与预后的关系
早期复苏晚期复苏肺动脉舒张末压kPa(mmHg)2.0(15)3.9(29)心排血指数(1/min·m2)3.12.2CRK (iu/1)5015700人工呼吸(时)253住院日期(天)1931昏迷率(%)2992生存率(例)6/76/12(选自 Copley et al.:Circulation1977,56:901)
猝死发生后的复犯机会很高,多年来学者致力于预防研究。预防的对象是有高危因素和有过猝死史的病人。措施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紊乱的心律,或用非药物手段消除心电不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