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歌】十三疔毒要精通,麻子盐肤牛狗同。水洗刀镰三十六,浮沤蛇眼及雌雄。更兼石烂皆其数,体弱因令暴 钟。手足初生黄泡起,或时紫黑热寒攻。眼中流火心惊惕,痒痛无时呕逆凶。初见病时当速疗,勿教稍慢致疲癃。
【论】古方所载疔毒十三种,曰麻子疔,曰石疔,曰雄疔,曰雌疔,曰火疔,曰烂疔,曰三十六疔,曰蛇眼疔,曰盐肤疔,曰水洗疔,曰刀镰疔,曰浮沤疔,曰牛狗疔者是也,皆缘感天地暴 而生。然阴阳二气互相击怒,必成暴气,如卒然大风、大雾、大暑、大寒,遇之袭于皮肤,入于四体,传注经脉,腠理壅隔,荣卫不得通行,发为痈疽疔毒之患。或开死兽,钟其毒瓦斯尤甚。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恣食辛辣浓味,炙爆荤腥,蕴毒于中故也。然疮之始发也,必先痒而后痛,先寒而后热,热定则多寒,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见火,甚则呕逆者,多危。其麻子疔者,始末皆痒,不得触犯,触犯即难治。众疔之中,惟三十六疔可畏,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赤色,初生一个,日增一个,若满至三十六个,则药所不治,急疗之得生。若石疔、火疔、烂疔、蛇眼疔、水洗疔、刀镰疔、雄、雌疔、盐肤疔之类,皆因形象而名者,不急治,亦危殆也。独浮沤、牛狗二疔,虽不疗,亦不杀人也。凡疔不可触犯,若瘠强痛极,不可忍者,是触之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