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针灸》 灸讫补养法第十

    作者: 朱梓

    孙真人云。此穴灸讫。令人阳气康胜。当消息以自补养。取身体平复。其补养之道。宜食温软羹饭。勿令太饱。及饮啖生冷油腻粘滑。鸡猪鱼虾笋蕨。其他动气发风之物。并触冒风寒暑湿。勿以阳气乍盛辄犯房室。如觉气壅。可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一穴。又当灸足三里。引火气以实下。随病深浅。加以岁月将息。自可保平复。不然。是犹倚一木以支大厦之倾。又发而去之其终从晋候之归。非灸之罪也。余自许昌遭金狄之难。忧劳危难。冲冒寒暑。避地东下。丁未八月。抵泗滨。感 疟。既至琴川。为医妄治。荣卫衰耗。明年春末。尚苦 肿腹胀。气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后起。得陈了翁家传为灸膏肓穴。自丁亥至癸巳。积三百壮。灸之次日。即胸中气平。肿胀俱损。利止而食进。甲午已能肩舆出谒。后再报之。仍是百壮。自是疾证浸减。以至康宁。时亲旧间见此殊功。灸者数人。宿 皆除。孙真人谓。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无疾不愈。信不虚也。因考医经同异。参以诸家之说。及所亲试。自量寸以至补养之法。分为十篇。令览之者。易解而无徒冤之失。亦使真人求穴济众之仁。益广于天下也。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庄绰记。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龚廷贤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东轩居士
  • 《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