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九道脉主治

    作者: 朱梓

    一。长者阳也。洁古云∶长法干。此阳明脉。故尺寸俱长。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当汗。

    阳长脉迢迢度三关。指下时来又却还。阳毒在脏三焦热。徐徐发汗始能安。

    云岐曰∶阳毒在脏。何由言发汗。非在五脏之本。阳毒之气在五脏之标。何为五脏之本。

    肝为在标之深远也。急则邪不能出。发之以升麻汤。发在阳明标。一法加羌活麻黄。中治法以地骨皮散。治浑身壮热。

    地骨皮茯苓(各半两)柴胡黄芩生地黄知母(一两)石膏(二两)如汗已多。加知母。咀。入生姜煎。徐徐发者。汗之缓也。

    二。短者阴也。主四肢恶寒。腹中生气。宿食不消。短法坤。腹中有宿食当下之。短主阴成短脉阴中有伏阳。气壅三焦不得昌。脏中宿食生寒气。大泻通肠必得康。

    宿食生寒气。何由通畅。谓阴中伏阳故也。使三焦之气宣行于上下。故用巴豆动药也。

    外药三。虚者阴也。主少力多惊。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怯离。虚脉者离火也。中虚之象。

    心恍惚心中多悸惊。三关定息脉难成。血虚脏腑生烦热。补益三焦便得宁。

    恍惚者。阳主动之貌。脉难成。往来之象。烦热者。血虚也。欲令气血实。故补益三焦命门柴胡(去苗)黄芩(各一两)地骨皮人参知母半夏(制)茯苓(各一两)炙甘草(三汤治之。

    四。促者阳也。促脉象坎。主中盛满之象。遇坎而退。则是脉八九至并寸口。渐渐退则活。

    促脉前来已出关。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渐退人生也。若要痊除命在天。

    升多而不降。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渐退者。以阳得阴则解。如散丝者、独阳脱阴。

    知五。结者阴也。主四肢气闷。连痛。时来结脉。象兑金。动而有止曰结。应腹中之右旁。

    故积气生于脾脏旁。大肠疼痛阵难当。渐宜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

    生气。是三焦之气。旺于脾脏旁。脾受湿而反热。传至大肠。故发疼痛。乃大肠金受三焦火六。代者阴也。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不因病羸瘦。脉有止曰代。代真死脉也。若暴损气人参白茯苓熟生黄甘草(炙)地骨皮(各半两)黄白芍药桔梗天门冬半夏食前服。

    代脉时时动若浮。再而复起似还无。三元正气随风去。魂魄冥冥何所居。

    浮甚阳太过。沉甚阴太过。浮甚八至九至死在外。沉甚一至二至死在内。脾脉居中土之象。

    七。牢者阴也。牢脉象震。其脉不来不往曰牢。其性紧而急。前后水火相乘之象。水能克火脉入皮肤辨息难。时时气促在胸前。只言水火相刑克。欲要痊除更问天。

    牢者木也。前后有水火相乘之象。以牢为阴。助水克火。故云命在天。又云。水火并于胸。

    八。动者阴也。主四体虚。崩中血痢。动脉象艮山也。不来不往曰动。山止之貌。动而不移动脉根源气主阴。三关指下碍沉沉。血山一倒经年月。志士名医只可寻。

    以卫为叶。荣为根。血去则根亡而叶凋。此脉寸有尺无。绝无根叶。此尺脉第三同断病也。

    当归白芍药地黄(熟用)白术(各一两)人参干姜(炮)茯苓桂(各半两)上咀九。细者阴也。主腰酸髓冷。乏力折精。肾无所养。阳不荣于下。阴不荣于上。阴阳不能相乏力无精胫里酸。形容憔悴发毛干。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必自痊。

    细脉象巽风也。为木。风主发。阳气内不润于皮毛。致毛发干。至秋则失。秋时气平。

    故不解肌葛根黄芩(各一两)麻黄(去节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咀。一两。生姜七片。水二盏之。

更多中医书籍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