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风消(附论)

    作者: 朱梓

    夫内经谓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夫肠胃发病传于心脾。

    心子不

    黄汤

    (出圣济总录)

    治风消。气血虚弱。

    黄(薄切)犀角(镑各一两)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半)柴胡(去苗)升麻秦艽(去苗土)芎木香桑根白皮(锉)枳壳(去瓤麸炒)防风(去叉)芍药黄芩(去黑两)羌活(去各半两)上粗

    大和汤

    (出圣济总录)

    治风消。五劳七伤等疾。

    前胡(去芦头)枇杷叶(拭去毛)鳖甲(醋炙)白茯苓(去黑皮)桔梗(去芦头炒)白芷(去梗)防当归(双仁麸炒各

    人参荆芥汤

    (出圣济总录)

    治风消。血气虚损。攻刺疼痛。四肢无力。多因黄瘁。胸膈痞闷

    时泄利。

    荆芥穗(二两)芍药天麻芎当归(洗切焙)京三棱(煨锉)黄(薄切)鳖甲(醋胡(去苗各一末生姜汁作冬花(择)去核。同

    菟丝子丸

    治风消经久不瘥。渐成五劳七伤。小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黄。唇口干燥。

    目暗耳鸣。心忪气短。夜梦惊恐。精神困倦。喜怒无常。悲忧不乐。饮食无味。举劳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小便滑数。房事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小便出血。时有遗沥。菟丝子(酒浸别研)桂(去粗皮)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裂去皮脐)泽泻(炮)石龙肭(各一两)肉苁蓉(酒浸切焙)杜仲(去粗皮锉炒)防风(去叉)白茯苓(去黑皮)熟干地黄(洗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补骨脂(炒)荜澄茄沉香(锉)香子(炒)石斛(去根)牛膝(酒浸切焙)续断(各三分)桑螵蛸(酒浸炒)芎覆盆子(择)五味子(各半两)上为末。以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日午服。

    黄羌活饮

    治心脾受病。精血虚少。风气乘之日益消削。

    黄(一两半)羌活(去芦头一两)石斛(去根)防风(去叉)枳壳(去瓤麸炒)人参附子(炮裂去皮脐)茯苓(去黑皮)五味子牛膝(酒浸切焙各一两)续断(半两)地骨皮(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三服。

    姜黄汤

    治风消。四肢无力。胸膈烦闷。

    姜黄(一两)沉香(锉三分)黄(锉一两)桂(去粗皮半两)延胡索人参浓朴(去粗活(去芦头)井花水一

    排风汤

    治风消。肢体酸疼。血脉枯耗。及治风毒香港脚肿痛。

    防风(去叉)当归(洗切焙)白藓皮白术芍药桂(去粗皮)芎独活(去芦头)杏入杏仁和

    五补人参丸

    (出圣济总录)

    治风消。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黄(薄切)地骨皮熟干地黄(焙干各一两)上为末。

    炼蜜丸如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659 年)唐.李绩(苏敬)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 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 。

    学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开创图文对照之先例。

    作者:
    苏敬等20余人编写
  • 作者:
    宋慈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俞弁
  •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作者:
    魏之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