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诸热

    作者: 朱梓

    治热结滞。经年数发。

    用胡荽半斤。五月五日采。阴干。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未瘥更服。春夏叶。

    治发热口干。小便少。

    用葳蕤五两。煮汁饮之。

    治大人及小儿发热

    可取鸡卵三颗。白蜜一合相和。服之立瘥。

    猝热闷

    用羚羊角屑作末研。和少蜜服。亦治热毒痢及血痢。

    解热

    以菜研汁。作粥食之。

    竹叶汤治五心热。手足烦疼。口干唇燥。胸中热。

    竹叶小麦(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二(三)两〕茯苓黄芩麦门冬(各二两)人参(煮竹叶、小

    枳实汤

    (出千金方)

    治热气。手足心烦热如火。

    竹叶(二升)枳实(三两)青葙子白前(各一两)吴茱萸黄芩(各二分)栝蒌根麦门升。煮取二升

    门冬丸

    (出十便良方)

    治心经有热。

    麦门冬(一两)川黄连(半两)上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后熟水下二三十丸。

    或门

    千金地黄丸

    (出十便良方)

    治心热。

    川黄连(四两粗末)生地黄(半斤研取汁连渣二味拌匀日干)上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门冬汤下。

    黄连木通丸

    (出儒门事亲书)

    治心经蓄热。夏至则甚。

    黄连(二两)木通(一两半)上为末。生姜汁糊为丸。每服三十丸。食后灯心汤下。

    日三服

    五石汤

    (出千金方)

    治胃热。热病后不除。烦闷。口中干渴。

    寒水石硝石赤石脂龙骨栝蒌根牡蛎甘草黄芩(各五分)知母桂心石膏

    承气汤

    (出千金方)

    治气结胸中。热在胃管。饮食呕逆渴。

    前胡枳实桂心大黄寒水石知母甘草(各一两)硝石栝蒌根石膏(各二两)

    甘露饮

    (出和剂方)

    治男子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

    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合即烦躁。不欲饮食。及目赤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

    。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

    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

    治之。

    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根)生水一盏尤

    竹茹汤

    (出指南方)

    治胃热而呕吐。欲知胃热。手足心皆热者是。

    半夏(三分用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去半切焙)干姜(三两)甘草(三分生)上锉散。每服

    龙脑鸡苏丸

    (出和剂方)

    除烦解劳。消谷下气。散胸中郁热。主肺热咳嗽。

    治鼻衄吐血。血崩下血。血淋热淋。劳淋气淋。止消渴。除惊悸。凉上膈。解酒毒。

    又治胃热口臭。肺热喉柴胡(要真银州者二两锉同木通以沸汤大半升浸一二宿绞汁后入膏)麦门冬(汤浸去心焙四两)黄(去芦头一两)阿胶(炒微燥二两)生干地黄(末六两后入膏)蒲黄〔微炒二(三)两木通(锉二两下生干地黄和为丸。

    汤下。咳疾。皆空热。赤芍黄、滑石

    藕汁膏

    (出杨氏家藏方)

    凉血解肌。除五心烦热。

    藕汁(三盏)生地黄汁(二盏)生薄荷汁(一盏)生姜汁(半盏)上银石器内慢火熬成稠膏

    泽泻汤

    (出指南方)

    治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得。汗出解。此由太阳之经先

    受风邪。与热相搏。肾气上从风与热。则为肾气厥。则烦满谓之风厥。宜先以针泻足

    太阳。补太阴。

    泽泻(半两)石膏赤茯苓(各一两)白术防风(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二盏

    除渴饮子治心经客热。小便不通。燥烦渴。

    甘草(炙)陈小麦麦门冬(去心)赤茯苓(去皮)干葛灯心木通人参(各等分)上后

    五味汤治四肢发热。

    柴胡(去苗四两)黄芩赤茯苓五味子(各一两半)半夏(一两一分汤洗七遍)上为散

    金花散治心肺积热。咽喉不利。口舌生疮。心胸烦闷。痰涎并多。

    绿豆粉(四两)雄黄(三分)甘草末(七钱)朴硝(五钱)甜硝(五钱)白豆蔻(半两)生水下。

    治小儿惊热。宜服之。

    水解散治一切热疾。头疼心躁。

    肉桂(一两半去粗皮)麻黄(四两去根节)芍药(二两)黄芩甘草(各一两)大黄〔二(不过三服。

    三黄丸治三焦积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痛。热上冲口苦唇焦。咽喉

    肿痛。痰涎大黄(酒蒸)黄连(去须)黄芩(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丁香丸治积热伤寒。

    丁香(三粒)巴豆(两粒去壳用管子叶包捶碎去油入钵内研烂)缩砂(四颗去壳)乌梅(为丸。

    丹参赤膏治少小心腹热。除热方。

    丹参雷丸芒硝戎盐大黄(各一两)上咀。以苦酒半升浸四种一宿。以成炼猪肪一

    地黄丸治心热大过。三焦不顺。夜卧不寐。退热安神。有虚热者宜服此药。

    生地黄(一两)人参白芍药当归(各半两)甘草(一分)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临卧浓煎淡竹叶汤嚼下一丸。常服养营卫。用人参汤下。

    黄汤治大热有疮。宜服此。

    川芎地黄(生干者)黄芍药(赤者)防风(各半两)羌活甘草(各一分)上为细末

    除热饮子治心经客热。小便不通。口燥烦渴。

    甘草陈小麦麦门冬赤茯苓赤芍药灯草人参(等分)上捣为饼子。每服五钱。水

    解毒雄黄丸去积下热。

    雄黄(研飞)川郁金(各一分)巴豆(十四个去油)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五

    犀角黄连散凉血和经下剂。治男子妇人上壅余热。下部虚寒。或遍身生疮久不

    愈者。

    犀角(三钱)当归(半两)大黄(二两)芒硝(二两)黑牵牛(微炒生四两)上为细末。每

    金真丸治五脏积热。洗涤肠垢。润利燥涩。风毒攻疰手足浮肿。或顽痹不仁。

    痰涎不利。涕唾稠粘。胸膈痞塞。脐腹胀满。饮食减少。困倦无力。凡所内伤并宜服之

    黑牵牛(八两择净慢火轻炒四两生用四两同取头末四两)大黄(三两米泔浸三日逐日换泔取子。

    二三戊申春。节使赵君。年几七旬。病身体热麻。股膝无力。饮食有汗。妄喜笑。善饥。痰涎不也。

    灌溉妄行饮嗄酸生燥取清汁

    清神补气汤

    苍术(四钱)本(二钱)升麻(六钱)柴胡〔三(六)钱)〕五味子(一钱半)黄柏(二钱)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之。

    春雪膏治凉心退烦闷。热极壅盛。

    寒水石石膏滑石代赭石朴硝(各五钱)甘草(三钱)上为末。每服二钱。

    井水调下

    朱砂膏治心脏惊热至甚。不省人事。

    朱砂硼砂焰硝(各二钱半)金银箔(各五片)寒水石(五钱)脑子(一字)粉草(三钱)

    酒蒸黄连丸治膈热。解酒毒。浓肠胃。

    黄连(半斤净用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累蒸至烂取出晒干)上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

    治热气塞咽喉

    以紫菜煮汁饮之。

    治伤热

    以麻黄一把去节。绵裹。以陈酒五升。煮取半升去滓。顿服。表发汗出则愈。冬月用酒。

    春宜水煮之良。

    治热攻心。烦躁恍惚。

    以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良。

    治虚热。益气和中。止烦满。

    以白粱米炊饭食之。

    解热

    以地榆叶作饮代茶。

    治大热心闷者。

    用槐子烧末。酒服方寸匕。

    治中大热狂。失心躁闷。

    以楝实作汤浴之。

    治热腹痛

    用粟米粉。水煮服之。

    去热气

    以天麻子作饮服之。

    疗热壅。凉膈止呕积滞。

    (刘禹锡传信方着石山人甘露饮)蜀朴硝成末。每一大斤用蜜。冬用十三两。春夏秋用十二两。先捣筛朴硝成末。后以白蜜和令有篦含

    除客热。止心烦。

    用梨食之良。然不可多食。

    治大热发头热者。令脑缝裂开。

    取黑虱三五百。捣碎敷之。

    疗一切热毒瓦斯。

    用大木皮与苦桃皮樱桃皮三味。各去粗皮净洗。焙干。等分捣罗。酒调服一钱匕。服食无忌

    治一切热毒。暑月用之。

    (出本草方)用虎杖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爱堪看。尝之甘美。瓶置井中。令冷彻如冰。白瓷器及银器中盛。似茶啜之。

    治肝毒热

    用决明子作菜食之。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