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法。春宜吐。
(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要在适当不欲过也。)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胸上诸实。或痰实。或热郁。或寒结胸中。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反有涎唾者。
滑者上盛不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宿食在中下脘者。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大法。春夏宜吐。凡病头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满。上冲喉咽。不得息。此为有痰。
当伤寒胸满痰逆。干呕。热嗽及肺壅唾脓等。宜吐之。
夫宿食在胃脘。宜吐之。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大法。春宜吐。
(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要在适当不欲过也。)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胸上诸实。或痰实。或热郁。或寒结胸中。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反有涎唾者。
滑者上盛不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宿食在中下脘者。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大法。春夏宜吐。凡病头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满。上冲喉咽。不得息。此为有痰。
当伤寒胸满痰逆。干呕。热嗽及肺壅唾脓等。宜吐之。
夫宿食在胃脘。宜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