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时气七日

    作者: 朱梓

    (附论)夫时气病。七日法当小愈。所以然者。阴阳诸经传病终故也。今病不除者。欲为再经病也。再经病。谓经络重受病也。

    羚羊角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七日。心神恍惚。烦燥壮热。不得眠卧。

    羚羊角屑(五钱)旋复花(五钱)枳壳(麸炒微黄去瓤五钱)前胡(去芦头五钱)川升麻(五钱)玄参(五钱)赤芍药(半两)黄芩(半两)地骨皮(半两)茯神(三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甘草(五钱炙微赤锉)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

    不计时候。温服。

    麦门冬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七日。有热结在内。虽得汗不解。腹满烦躁。

    谵语。宜服。

    麦门冬(三两去心)川升麻(一两)地骨皮(一两)川大黄(锉碎微焙一两)黄芩(一两)前胡(去芦头一两)赤茯苓(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一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一两)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大黄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七日。往来寒热。胸胁逆满。大肠秘塞。

    川大黄(锉碎微炒一两)甘草(炙微赤锉一两)川芒硝(一两)桂心(一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微炒一两)麻黄(去根节一两)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度。

    羚羊角散

    (出圣惠方)

    治时气七日。心神烦热。胸膈不利。目赤。不得睡

    卧。

    羚羊角屑(一两)黄芩(一两)栀子仁(一两)黄连(去须一两)川升麻(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竹叶汤下二十丸。

    生地黄汤治天行七日至二七日。脏腑阴阳毒瓦斯。天行病欲歇未歇。或因食饮劳复

    。心下胀满烦热。

    生地黄(切一升)黄芩(二两)芒硝(二两)麻黄(二两)桂心(二两)甘草(二两炙)竹叶(切洗)香豉(绵裹)薄荷(各一升)尖鼠屎(三七枚)干葛(一两)石膏(八两碎绵裹)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芜荑、海藻、菘菜、生葱等。

    菖蒲饮子治伤寒时气瘟疫。及山岚瘴疠。不问阴阳二证。七日内外皆可服。病

    在上则吐。在表则汗。在下则泄。其病则解。往年荆湖制府。合此药散施。

    石菖蒲(去毛)川芎甘草本干葛木猪苓北柴胡桑白皮(各等分)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加连须葱头三个。煎至七分。如人行五里久。再煎服。

    鳖甲汤治天行病。经七日以上。热势弥固。大便涩秘。心腹痞满。食饮不下。

    精神昏乱恍惚。狂言浪语。脉沉细。众状之证。一无可救。

    鳖甲(二两炙)细辛(二两)桂心(二两)白术(二两)吴茱萸(二两)白藓皮(二两)枳实(二两炙)茵陈(二两)生姜(四两)附子(一两半焙)大黄(一两)上切。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忌生葱、生菜、苋菜、猪肉、桃、李、雀肉等。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熏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