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足太阴脾疟(附论)

    作者: 朱梓

    夫足太阴之经。脾之脉也。脾经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呕

    木香丸治脾疟。

    木香附子(炮去皮脐)大黄(锉炒)浓朴(去粗皮姜汁炙)人参(各一两)芍药桂(去粗各半两)陈三。

    一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心胀腹满一切风劳冷气。脐下刺痛。口吐清水白沫。醋心。癖气块。

    男子肾脏风毒攻刺四体。及阳毒香港脚。目昏头痛。心间呕逆。及两胁坚满不消。卧时橘皮汤下三十丸。以利为度。此后每夜二十丸。女人血利下血痛刺。积年血块。胃口逆。手足心烦热。不思饮食。姜汤下三十丸。取利。每夜更服二十丸。小儿五岁以上。脾气肠胃气喘。空心温汤下五七丸。小者减丸数服。凡胸腹饱闷不消。脾泄不止。临卧温酒下。取利。食毒痈疽发背。山岚瘴气。头痛背缚拘紧。便宜服之。快利为度。人常服此药。可以不染瘴疾。凡瘴气皆因脾胃实热所致。常以凉药解隔上壅热。并以此药通利称善。此丸本治岚瘴及温疟大效。李敦裕以此方刻石于大庾岭。得效者不可胜数。昔人尝有拥兵过漳者。军人皆感疟。用此治之。应时患愈。江南时值岁发温疟。以此药服之其效如神。皆以得快利为度。又记。凡久疟服药讫。乃灸气海百壮。又灸中脘三十壮尤善。又加肉豆蔻六枚去根止泻方用。

    青蒿汤治脾疟。寒热善呕多汗。

    青蒿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去粗皮)浓朴(去粗皮姜汁炙)甘草(炙)陈橘皮(汤浸去半两)藿香去滓。

    知母丸治疟疾。脾寒。

    知母贝母草果甘草鳖甲(酥浸九炙)常山(用淡豆豉一合米泔一升同煎干下用豉细下。

    除桂建中汤黄(两半)白芍药(一两)甘草(二钱半)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盏半。生姜、枣子入

    常山丸

    (出经效济世方)

    治脾疟由热气内伤不泄。故脾疟。令人病肠中热痛外

    寒。肠中转鸣常山(一两锉)甘草(半两锉炒微赤)知母(一两)豉(一合)麝香(一分细研)鳖甲(一大。于未发前

    人参饮治脾疟。

    人参甘草(炙各一分)陈皮(汤浸去白焙半两)乌梅(五枚去核焙)草豆蔻(七枚去皮)煎一盏

    槟榔汤治脾疟寒热。

    槟榔(锉)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前胡白术菝(各一两)上捣筛每服三钱。

    水一盏

    橘皮散治脾疟。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常山干漆(炒出烟)桂(去粗皮各三分)牡蛎(烧赤一分)上为

    硫黄丸治脾疟。无问远近。

    阿魏(研)安息香(入胡桃瓤研)莱菔子(炒各三钱)芜荑仁(炒研为末三分)上为细末。

    。仍以白芥子用纱囊盛。男左女右系于背。

    常山丸治脾热为疟。或不渴。热气内伤不泻。令人病寒。腹中痛。肠中鸣。汗出

    常山(三两)甘草(半两)知母鳖甲(各一两)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未发前温服十丸

    辰砂丸

    (出宣明论)

    治一切脾胃虚热。疟不止者。

    信砒甘草(各一钱)朱砂(二钱)大豆(四十九粒)上为末。滴水和丸。分作四十丸服。

    浓朴饧治脾疟。不思饮食。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三两)半夏(为末姜汁焙干一两)陈橘皮(汤洗去白焙二两)上粗捣

    姜橘散

    (一名十枣汤出传信适用方)

    治脾寒及诸疟。

    上真橘皮不拘多少。去白细切曝微干。以生姜自然汁浸过。陈皮一指许。银器内重汤煮干焙于发日先一时辰服之。不过两服而止。后再一服。不拘老少孕妇皆可用服。

    草果平胃散

    (出危氏方)

    治脾虚作疟。不问寒热先后。饮食不进。

    以生料平胃散四两。加入草果、大腹皮、槟榔、青皮各二两。锉碎相和匀。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空心多服取效。

    半夏散治脾疟。

    草果饮治脾寒。

    草果常山槟榔甘草(少许)黑豆(各等分)上咀。水二盏。煎一盏去滓。

    露一宿。空心

    火丹治脾寒

    淡豉(二两)人言(二钱)雄黄(五钱)朱砂(三钱)上为末。用蒸饼量多少捣和为丸。如梧

    吴茱萸汤

    (出杨子建护命方)

    治脾寒发疟。非时发作。肌肉黄瘦。食减肠泄。

    腹痛大腑不调吴茱萸(炼洗焙炒干)芎鳖甲(去裙酥炙)防风人参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焙)藿水一盏。生姜二片

    柴胡浓朴汤治脾寒。

    柴胡浓朴青皮陈皮常山草果乌梅甘草缩砂槟榔(各等分)上咀。

    每服三钱。水一碗。煎八分。露一宿。五更冷服。正发一服。过后又一服。

    良姜丸

    (出朱氏集验方)

    醒脾治疟。

    良姜(二两)上末。猪胆丸。梧桐子大。紫苏汤下二十丸。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