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肠滑下肠垢(附论)

    作者: 朱梓

    夫脉经谓大肠有热。便肠垢者。肠间津汁垢腻也。盖传化之府热气积而为痢。痢久不已。

    肠间虚滑。津垢方出。是邪热气实。真脏气虚。故有此证。

    陟厘丸治久痢下肠垢。

    陟厘绿矾锻石(各三两)铅丹赤石脂石脂胡粉(各一两半)上为末。入瓶子内烧一伏时。取出研极细。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粥饮下。一方用吴矾三两。

    附子散治久痢不瘥。肠垢出。

    附子赤石脂桂(去粗皮)干姜(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

    麝香丸治久患冷痢及休息痢。脾胃虚极。大肠滑泄。肠垢不绝。

    麝香(半两)鹿茸(炙二两)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粥饮下。不

    乌梅汤治久痢不瘥。或肠垢。

    用乌梅二十个捶研。水一升。煎至四合。去滓。空心服。未愈。日晚再煎服。

    石榴汁方治久痢不瘥。肠垢出。

    用酸石榴皮大者一枚。捣研绞取汁。空心服之。不瘥再服。

    莨菪丸治久痢肠滑。下垢不止。羸困劳痢。

    莨菪子干姜白矾(各二两)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粥饮下。

    赤石脂丸治水谷痢积久不瘥。下肠垢。

    赤石脂(一两)桂心(一两)白矾(一两)干姜(一两)附子(一两炮)上捣罗为末。炼蜜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