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普济方》 补虚消痰

    作者: 朱梓

    (附论)夫脾胃者。仓廪之官。播万物气泽以埤诸脏腑者也。脾。土也。土能制水。则水不溢。

    虚损令补虚

    天麻煎丸

    (出圣济总录)

    治肝肾久积风冷。痰滞气上攻。眼目肿涩疼。肌肉

    动。心神倦。

    天麻(半斤净洗焙干捣末)牛膝(酒浸切焙一斤捣为末)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细研四两)以布绞五升。

    葫芦巴(二两)天雄(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沉香(锉)桂(去皮)巴戟天(去心)玳一两)芎(一两)远志(去心三分)大腹(和皮锉一两)独活(去芦头三分)干姜(炮制一两)益智(去皮三分)木香(一两)上除前四味外。捣罗为末。入前膏内和为丸。于木臼内杵一二千下。丸如桐子大。每服以酒下二十五丸。加至三十丸。若常服空心一服。有疾早晚一服。

    枇杷前胡汤

    (一名枇杷叶汤出圣济总录)

    补益五脏。去痰饮。三焦虚热。风

    毒瓦斯攻手足。

    附子汤

    (出圣济总录)

    体劳倦。四肢拘急。腹内刺痛。体弱风疾头痛。肾脏

    惫。胸臆噎塞附子(炮裂去皮脐)乌头(炮裂去皮脐)柴胡(去土)前胡(去芦)黄芎白术人(去皮各一心

    五味子

    (出圣济总录)

    治痰盛。利胸膈。和脾胃肺气。止嗽思食。治心经虚

    热。咽喉舌干涩五味子人参诃黎勒皮(炒)白术白茯苓(去皮)桔梗(炒)枳壳(去瓤麸炒)前胡(夏(生姜汁制盏。

    入生

    茱萸丸

    (出圣济总录)

    补虚。下气去痰。

    吴茱萸(汤浸洗七次焙一两半)砂(半两用醋浆水淹搅五七百度用纸漉过瓷器内慢火逼令去皮脐一两半两甘草水浸好醋日空

    五味子丸

    (出易简方)

    平肺气。补虚消饮。

    五味子(三两)人参桂槟榔(炒)青皮杏仁(泡去皮尖)细辛(去苗各一两)附子(下。

    理中汤

    (出圣济总录)

    补虚治痰。

    木香(一两)干姜(一两炮)白附子(一两炮)附子(二枚炮裂去皮脐)香子(一两微炒)为末。用羯晚二服。

    瑞莲丸

    (出危氏方)

    治湿定心。消痰暖肾水。匀血去黑痣。

    苍术莲肉(去心皮一斤酒浸软入猪肚内煮烂取出焙干研猪肚为膏每莲肉一斤约肚二个)五膏酒煮。

    雄朱丸

    (出简方易)

    治丈夫妇人因惊忧失心。或思虑过当。气结不散。积成

    涎。留灌心包颗块朱砂(一分研)雄黄(有墙壁明净者一分研碎)白附子(一钱为末)上拌和匀。猪心血粒。

更多中医书籍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