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查古籍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临床的特点是:绝大多数患者是男性,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右侧多见,内容物多为盲肠,及其相连的回肠、阑尾、升结肠等。在左侧则为乙状结肠与降结肠。疝块巨大,大多下坠至阴囊,疝囊内滑出的内容一般较多如大段回肠,可以回纳;但其滑出的腹膜后内脏如盲肠,则始终不能回复,构成难复性疝。滑动性疝发生嵌顿较少,手术前难以确诊,大半在术中才予发现。
治疗:采取手术修补。原则是将滑出内脏的周围腹膜(实即疝囊的一部分)切开,缝合,将内脏回纳,人工形成一完整疝囊,然后进行修补。一般采用经腹腔外修补术:切口和显露疝囊的手术步骤与腹股沟斜疝手术相同。显露疝囊后,在其前壁切开,然后在滑出内脏(例如盲肠)的周围约1.5cm处作一环形切口,切开腹膜(即疝囊),在腹膜外游离盲肠,直至疝囊颈部(内环)处,在切开与游离时,特别在疝囊与肠之间有粘连处,必须十分细心,千万不可误伤供应肠管的动静脉,以致引起肠坏死,并谨慎地推开精索。将游离的盲肠显露于切口外,在其后面将两侧腹膜作间断对合缝合,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完整疝囊(图2-30、31)。然后,将游离的盲肠回纳入腹腔,在内环处用丝线作一荷包缝合,以关闭腹腔,剪除多余的疝囊(图2-32)。然后施行Bassini 或 Mc Vay术修补腹股沟管。
图2-30 游离盲肠
图2-31 间断缝合腹膜
图2-32 荷包缝合疝囊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