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伤寒寻源》 恶风

    作者: 吕震名

    恶风与恶寒异.恶寒者.不待风而自寒.虽置之密室之中.帏帐之内.甚至覆被向火.而犹不能禁其寒也.恶风者.风至斯恶.一居密室之中.帏帐之内.而即坦然自若矣.故恶寒者未有不恶风.而恶风者不必皆恶寒.恶风属表者.风邪客于卫也.经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又云.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有风者必恶风也.而寒邪亦有恶风.以有汗无汗为辨.经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太阳病初起风寒异治不易之定法.其有太阳病循经下入.其势未趋入阳明.而犹恋于太阳之表.致头痛已瘥.恶风仍在者.如经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又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则仍以有汗无汗为辨也.亦有太阳病其势径趋入少阳.而恶风证仍未罢者.经云.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其里证已具.而恶风为表未解.故以半表半里治之也.盖恶寒有属于阳者.有属于阴者.恶风则主表而专属于阳.此皆治表之大略也.

    其有发汗太过.致漏不止而恶风者.经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盖汗出既多.即召亡阳之变.故于桂枝汤中加附子以扶阳固卫.同一恶风.而前宜和卫以解肌.此宜固卫以实表.其治法又各不同矣.更有里热炽甚.而外反恶风者.经云.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盖必直撤其热.则表里俱和.而恶风自止.又非解表所能愈也.又有风湿相搏而外恶风者.经云.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其所谓湿.盖寒湿.非湿热也.寒湿之内郁者.自里而搏乎表.风邪之外入者.自表而搏乎里.其相搏在骨节之间.则阳气被遏.遂恶风不欲去衣.必以甘草附子汤宣达阳气.则风与湿俱去.痛止而恶风自罢矣.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