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伤寒下利多般数.要识阴阳勿差误.三阳利时身必热.三阴但温无热俱.合病自利汤.或用黄芩汤可愈.自利不渴属太阴.少阴必渴身虚故.外审证兮内凭脉.内外并观斯两得.脉大由来却是虚.脉滑而数有宿食.协热而利脐下热.谵语而利燥屎结.少阴心痛口燥烦.却与利之斯要诀.按利与痢不同.利者.泻也.不因攻下而泄泻也.此即伤寒自利之症.俗名漏底伤矣.凡伤寒自利.有因三阳传阴经而下利者.为协热利.协热利者.曰肠垢.脐下必热.宜黄芩汤葛根汤主之.有因阴寒直中阴经而下利者.必协寒利.协寒利者.曰 溏.脐下必寒.宜理中四逆汤主之.原病式曰.泻白为寒.青黄红黑皆热也.大抵阳热之利.与阴寒不同.宜细辨而详治之.凡自利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而胃虚也.黄芩汤用甘芍并.伤寒自利枣和烹.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伤寒下利多般数.要识阴阳勿差误.三阳利时身必热.三阴但温无热俱.合病自利汤.或用黄芩汤可愈.自利不渴属太阴.少阴必渴身虚故.外审证兮内凭脉.内外并观斯两得.脉大由来却是虚.脉滑而数有宿食.协热而利脐下热.谵语而利燥屎结.少阴心痛口燥烦.却与利之斯要诀.按利与痢不同.利者.泻也.不因攻下而泄泻也.此即伤寒自利之症.俗名漏底伤矣.凡伤寒自利.有因三阳传阴经而下利者.为协热利.协热利者.曰肠垢.脐下必热.宜黄芩汤葛根汤主之.有因阴寒直中阴经而下利者.必协寒利.协寒利者.曰 溏.脐下必寒.宜理中四逆汤主之.原病式曰.泻白为寒.青黄红黑皆热也.大抵阳热之利.与阴寒不同.宜细辨而详治之.凡自利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而胃虚也.黄芩汤用甘芍并.伤寒自利枣和烹.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