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曰中风)
夫伤风之候,头痛项强,股节烦疼,或目疼、肌热、干呕、鼻鸣、手足温、自汗出、恶风寒,脉阳浮而缓,阴浮而弱也(关前曰阳,关后曰阴)。此为邪热在表,皆桂枝汤解肌之证也。或汗出憎风而加项背强痛者,宜桂枝汤加葛根汤也;反无汗者宜葛根汤也。虽已服桂枝,反烦不解而无里证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服之。或服桂枝大汗出,脉浮而洪大,再宜服之。发汗后半日许,复热烦,脉浮数者,再宜桂枝汤也。当汗而反下之,不成结胸而但下利,清谷不化,表证尚在者,表热里寒也,此言承气寒药下之者也,或误用巴豆热药下之,而协热利不止者,或表里皆热,自利或呕者,皆宜五苓散止利兼解表也。
急以四逆汤温里;利止里和,急以桂枝汤解表。
或表热里和,下利同法。
或阳明病,脉浮迟、汗出、微恶寒。或太阴病,腹满而脉浮者,并宜桂枝汤也。
脉反沉实者,大承气汤下之。
或下之早,而心下痞,汗出、恶寒、脉浮者,表未解也。先桂枝汤以解表,已而以下血也。
宜桃仁承气汤,或抵当丸攻之。
(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一曰中风)
夫伤风之候,头痛项强,股节烦疼,或目疼、肌热、干呕、鼻鸣、手足温、自汗出、恶风寒,脉阳浮而缓,阴浮而弱也(关前曰阳,关后曰阴)。此为邪热在表,皆桂枝汤解肌之证也。或汗出憎风而加项背强痛者,宜桂枝汤加葛根汤也;反无汗者宜葛根汤也。虽已服桂枝,反烦不解而无里证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服之。或服桂枝大汗出,脉浮而洪大,再宜服之。发汗后半日许,复热烦,脉浮数者,再宜桂枝汤也。当汗而反下之,不成结胸而但下利,清谷不化,表证尚在者,表热里寒也,此言承气寒药下之者也,或误用巴豆热药下之,而协热利不止者,或表里皆热,自利或呕者,皆宜五苓散止利兼解表也。
急以四逆汤温里;利止里和,急以桂枝汤解表。
或表热里和,下利同法。
或阳明病,脉浮迟、汗出、微恶寒。或太阴病,腹满而脉浮者,并宜桂枝汤也。
脉反沉实者,大承气汤下之。
或下之早,而心下痞,汗出、恶寒、脉浮者,表未解也。先桂枝汤以解表,已而以下血也。
宜桃仁承气汤,或抵当丸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