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伤寒贯珠集》 病三条

    太阳中 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而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中 、即中暑.暑亦六淫.太阳受之.则为寒热也.然暑、阳邪也.乃其证反身重疼痛.脉反弦细而迟者.虽名中 .而实兼湿邪也.小便已.洒洒毛耸者.太阳主表.内合膀胱.便已而气馁也.手足逆冷者.阳内聚而不外达.故小有劳.即气出而身热也.口开前板齿燥者.热盛于内.而气淫于外也.盖暑虽阳邪.而气恒与湿相合.阳求阴之义也.暑因湿入.而暑反居湿之中.阴包阳之象也.治之者.一如分解风湿之法.辛以散湿.寒以清暑可矣.若发汗则徒伤其表.温针则更益其热.下之则热且内陷.变证随出.皆非正治暑湿之法也.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中热、亦即中暑. 、即暑之气也.恶寒者.

    热气入则皮肤缓.腠理开.开则洒洒然.寒与伤寒恶寒者不同.汗出发热而渴.知其表里热炽.

    胃阴待涸.求救于水.乃中暑而无湿者之证也.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暑之中人也.阴虚而多火者.暑即寓于火之中.为汗出而烦渴.阳虚而多湿者.暑即伏于湿之内.为身热而疼重.故暑病恒以湿为病.而治湿即所以治暑.故金匮以一物瓜蒂.去身面四肢之水.

    水去而暑无所根据.将不治而自解.此中暑兼湿之证也.

更多中医书籍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