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楗骨,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锤,接于 骨,统名曰股,乃下体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其下有膝盖骨,即连骸,又名膑骨,形圆而扁,覆于楗 上下两骨之端,本活动物也。内面之筋,上过大腿至两胁,下过 骨至足背。《内经》曰∶膝乃筋之府。若伤之,上连腰屈疼痛,下移 骨 肿,或足腹冷硬,步履斜行,或膀子重伤,后成黄病。服紫金丹,再茵陈等汤治黄病之药收功。若膝盖离位,向外侧者,则内筋肿胀;向内侧者,则筋直 肿。须详视其骨,如何斜错,按法推拿,以复其位。服补筋汤。其骱出者,一手按住其膝,一手捏住其膀,上下拔直,将膝曲转,抵着豚 ,其骱有声者,上也;服生血补髓汤。若膝盖骨破两 者,用丝弦藤作箍,布条缚之,生线四根,如抱膝图法,将手挤圆,箍定其骨,膀下缚住,屈卧月余;服接骨紫金丹。若箍后仍两 ,一生跛足,不可治矣。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大楗骨,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锤,接于 骨,统名曰股,乃下体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其下有膝盖骨,即连骸,又名膑骨,形圆而扁,覆于楗 上下两骨之端,本活动物也。内面之筋,上过大腿至两胁,下过 骨至足背。《内经》曰∶膝乃筋之府。若伤之,上连腰屈疼痛,下移 骨 肿,或足腹冷硬,步履斜行,或膀子重伤,后成黄病。服紫金丹,再茵陈等汤治黄病之药收功。若膝盖离位,向外侧者,则内筋肿胀;向内侧者,则筋直 肿。须详视其骨,如何斜错,按法推拿,以复其位。服补筋汤。其骱出者,一手按住其膝,一手捏住其膀,上下拔直,将膝曲转,抵着豚 ,其骱有声者,上也;服生血补髓汤。若膝盖骨破两 者,用丝弦藤作箍,布条缚之,生线四根,如抱膝图法,将手挤圆,箍定其骨,膀下缚住,屈卧月余;服接骨紫金丹。若箍后仍两 ,一生跛足,不可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