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第四节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某些新进展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继续改进和完善中,新的技术方法不断出现。除目前国内已开始应用的免疫金技术和免疫金银技术外,80年代,新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还有半抗原交联抗体法和令人瞩目的分子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金银技术和分子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将分别以专章 叙述,本节 仅就半抗原交联抗体法作一简要介绍。

    【半抗原交联抗体法(Hapten –Coupled techniques)】

    近年来,为提高敏感性和减低非特异性染色,有些学者(Cammisuli 1976; Jassani 1981;Falini 1983)在常规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半抗原交联抗体法,可作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色。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应用半抗原标记第一抗体。常用的半抗原有阿散酸,即对氨基苯砷酸(Arsanilic acid, ARS),对氨基苯酰甘氨酸(P—aminobenzoyl glycine),亚对氨苯酰甘氨酸(N—P—aminobonozyl glutamic acid)和二硝基苯氨基丙睛亚胺酸脂(dinitrophenyl aminopropionitrileimido ester, DNP)。通过酰胺化反应把半抗原结合到抗体分子上。在间接法(二步法)中,先以半抗原标记的特异性抗体(第一抗体)孵育切片,然后加入半抗原的标记抗体,(标记物可为荧光素或酶)(图6-4)。在PAP染色(三步法)中,先用半抗原标记的第一抗体孵育切片,再加未标记的抗半抗原特异性抗体作为桥抗体,第三步加半抗原交联的PAP与之反应,并作酶的呈色反应(图6-5)。第一和第三抗体分别为半抗原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和以半抗原标记的抗酶抗体制备的含半抗原的PAP复合物。本法具有许多优点,主要是:①敏感性高。由于本法是通过酰胺化反应标记半抗原,对抗体活性损失极小,抗体保留较高的活性,能结合较大量的半抗原,平均每个球蛋白分子可同时结合20个半抗原分子,每个半抗原又可用抗半抗原抗体相结合,特异免疫反应明显放大,其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的免疫酶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特别有助于发现滴度低的同种抗血清和含抗原量较少的组织。②可用于双重免疫染色。利用两种交叉反应的半抗原如阿散酸和对氨基苯酰甘氨酸分别标记来自同一种动物的两种特异性(第一抗体)血清,应用两步法或三步法,即可在同一张切片内同时显示两种不同的抗原。③由于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因此背景染色低。

    半抗原标记抗体酶技术—两步法

    图6-4 半抗原标记抗体酶技术—两步法

    半抗原标记抗体酶技术—两步法

    图6-5 半抗原标记抗体酶技术—PAP法

更多中医书籍
  • 本草著作。《友渔斋医话》丛书之第六种。1卷。清黄凯钧(退庵)撰。刊于嘉庆七年(1812年)。选临床常用药物309味,不分部类,大致按植物、矿物、动物为序排列。每药简明扼要地介绍其临症运用要点,所附个人经验,每出新意,甚切实用。现存初刊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作者:
  • 作者:
    杜文燮
  • 作者:
  • 作者:
  •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吴谦
  • 作者:
    顾锡
  • 《银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题唐.孙思邈着。二卷。论眼科诸证甚为明晰,治疗也不偏于补泻寒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