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厥阴命门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经
三焦与心胞络为表里
按目(附命门)∶目者,肝之官也。(脉色)东方生风,在窍为目,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藏象)敷和之纪,其主目。(运气)足太阳脉通项入脑者,正属目本,名眼系。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出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胜则瞑目。(俱针刺)跷脉属目内 ,气不营,则目不合,任脉入目,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 ,其少腹直上者,上系两目之下,足太阳入于目内 ,足太阳之筋,支者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为目下纲,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 为外维。足阳明还系目系,足少阳起目锐 ,至锐后手太阳至目锐 ,支者至目内 。手少阳至目锐 ,手少阴系目系,足厥阴连目系,手少阴合目内 ,足少阳系目系,合少阳于外 。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夜则气行于阴,而复合于目。(俱经络)目者心之使也,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升渗于目。(俱疾病)命门∶太阳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亦经络)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手厥阴命门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经
三焦与心胞络为表里
按目(附命门)∶目者,肝之官也。(脉色)东方生风,在窍为目,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藏象)敷和之纪,其主目。(运气)足太阳脉通项入脑者,正属目本,名眼系。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出阴,阴出阳,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胜则瞑目。(俱针刺)跷脉属目内 ,气不营,则目不合,任脉入目,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 ,其少腹直上者,上系两目之下,足太阳入于目内 ,足太阳之筋,支者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为目下纲,足少阳之筋,支者结于目 为外维。足阳明还系目系,足少阳起目锐 ,至锐后手太阳至目锐 ,支者至目内 。手少阳至目锐 ,手少阴系目系,足厥阴连目系,手少阴合目内 ,足少阳系目系,合少阳于外 。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夜则气行于阴,而复合于目。(俱经络)目者心之使也,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升渗于目。(俱疾病)命门∶太阳结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亦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