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湿痢,有寒湿、热湿之分。寒湿为痢,腹微痛而后坠,胸痞闷而不渴,不思谷食,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白色或为豆汁,脉缓近迟,宜用温化湿邪加木香治之;热湿为痢,里急后重,忽思饮,饮亦不多,忽思食,食亦乏味,小便热赤,痢下赤色或淡红焦黄,脉濡数,当用通利州都法去苍术,加木香、黄连治之。又有阴虚患痢,里急欲便,虚坐努责("虚坐努责":是形容屡欲大便,但虽用力,而大便却排不出的现象。)者,不可偏言乎湿而投渗利,利之益伤其阴。可用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阿胶、泽泻、石莲子等随症加减。
『歌括』
寒湿之痢腹绵疼,后坠不渴胸痞闷,
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白色豆汁形,
不食脉缓或近迟,温化湿邪木香增。
热湿之痢脉濡数,思饮不多食无味,
小便热赤痢亦赤,焦黄淡红里急坠,
通利州都去苍术,加入木香黄连配。
阴虚里急坐努责,防伤其阴勿渗利,
归芍地丹阿连泽,随症加减切注意。
(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著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湿痢,有寒湿、热湿之分。寒湿为痢,腹微痛而后坠,胸痞闷而不渴,不思谷食,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白色或为豆汁,脉缓近迟,宜用温化湿邪加木香治之;热湿为痢,里急后重,忽思饮,饮亦不多,忽思食,食亦乏味,小便热赤,痢下赤色或淡红焦黄,脉濡数,当用通利州都法去苍术,加木香、黄连治之。又有阴虚患痢,里急欲便,虚坐努责("虚坐努责":是形容屡欲大便,但虽用力,而大便却排不出的现象。)者,不可偏言乎湿而投渗利,利之益伤其阴。可用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阿胶、泽泻、石莲子等随症加减。
『歌括』
寒湿之痢腹绵疼,后坠不渴胸痞闷,
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白色豆汁形,
不食脉缓或近迟,温化湿邪木香增。
热湿之痢脉濡数,思饮不多食无味,
小便热赤痢亦赤,焦黄淡红里急坠,
通利州都去苍术,加入木香黄连配。
阴虚里急坐努责,防伤其阴勿渗利,
归芍地丹阿连泽,随症加减切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