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时病论歌括新编》 (十五)休息痢

    下痢屡发屡止,久而不愈,面色萎黄,脉形濡滑者,为休息痢也。多因止涩太早,积热未尽,或不能节饮食,戒嗜好,时发时止。亦有过服寒凉而致者;肝脾内伤而致者;元气下陷而致者;肾虚不固而致者。皆当审其因而治之,拟以调中畅气法,使其气机得畅,则积热自清。中州得调,则脾胃自复。倘或腹中隐痛,宜加吴萸、姜炭,以化中焦之寒;赤痢缠绵,当佐秦皮、白芍,以清肝脾之血;肛门重坠,则加升麻、桔梗,以升下陷之元;虚滑不禁,即加骨脂、龙骨,以固下焦之脱。更宜辨其脉象,若脉沉实,虽日久仍当攻下,宜细辨之。

    『歌括』

    屡发屡止痢不停,休息之痢各有因;

    未能节食戒嗜好,止涩太早积未尽;

    过服寒凉肝脾损,肾虚不固下陷成;

    宜用调中畅气法,气机得畅积自清;

    腹痛姜萸化中寒,赤痢缠绵秦芍增;

    虚滑不禁脂龙固,肛门重坠加麻梗;

    细究脉象若沉实,日久仍攻当细节。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