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湿疟之症,因于久受阴邪,湿气伏于太阴,偶有所触而发。其症恶寒而不甚热,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脉象缓钝不弦。治法宜宣透膜原,使其邪化疟除。但辛燥之剂,对阴亏体热者慎用,如属阳虚体寒,可加老蔻、干姜。但截疟之法,不宜早用。否则易膨胀或成疟母。宜分虚实治之。
『歌括』
湿疟阴湿伏太阴,触发恶寒热不甚。
缓钝不弦身痛汗,呕逆肤满四肢沉。
宣透膜原阴虚禁,阳虚体寒蔻姜增。
(公元 682 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 、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
湿疟之症,因于久受阴邪,湿气伏于太阴,偶有所触而发。其症恶寒而不甚热,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脉象缓钝不弦。治法宜宣透膜原,使其邪化疟除。但辛燥之剂,对阴亏体热者慎用,如属阳虚体寒,可加老蔻、干姜。但截疟之法,不宜早用。否则易膨胀或成疟母。宜分虚实治之。
『歌括』
湿疟阴湿伏太阴,触发恶寒热不甚。
缓钝不弦身痛汗,呕逆肤满四肢沉。
宣透膜原阴虚禁,阳虚体寒蔻姜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