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胞络、肝三经。
凉血和血,清解疮疡。宣发痘疹、通大小肠。治五疳以称善,利九窍而允藏。
紫草,凉而不凝,为痘家血热之要药。但痘证极重脾胃,过用则有肠滑之虞。
(见退骨蒸药)
味苦,性寒,入肝经。
凉血清营,散瘀通结,止痛消肿,用于痈疖。
《本草求真》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普济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图。 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
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胞络、肝三经。
凉血和血,清解疮疡。宣发痘疹、通大小肠。治五疳以称善,利九窍而允藏。
紫草,凉而不凝,为痘家血热之要药。但痘证极重脾胃,过用则有肠滑之虞。
(见退骨蒸药)
味苦,性寒,入肝经。
凉血清营,散瘀通结,止痛消肿,用于痈疖。
《本草求真》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