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扁竹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竹根拼音注音Biǎn Zhú Gēn别名

    蝴蝶花、铁扁担、豆豉叶根

    来源

    鸢尾科鸢尾属植物蝴蝶花Iris japonica Thunb.,以全草根状茎入药。四季均可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

    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全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肝炎,肝肿大,肝区痛,胃痛,食积胀满,咽喉肿痛,跌打损伤。

    根状茎:泻下通便。用于便秘。

    用法用量

    全草2~5钱;根状茎1~2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扁竹根拼音注音Biǎn Zhú Gēn别名

    土知母、鸭儿参(《贵州民间方药集》),下搜山虎(《贵州草药》),铁扁担(《上海常用中草药》)。

    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鸢尾科植物蝴蝶花根茎。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化学成分

    含多量维生素C。

    性味

    苦,寒。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辛辣,有小毒。"

    ②《贵州草药》:"性凉,味苦微涩。"

    ③《上海常用中草药》:"苦,寒。"

    功能主治

    消食,杀虫,清热,通便。治食积腹胀,蛔虫腹痛,牙痛,喉蛾,大便不通。

    ①《分类草药性》:"治食积,消饱胀,噙蛾子,并治跌打损伤。"

    ②《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固脱,杀虫。"

    ③《上海常用中草药》;"鲜根泻下通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小儿食积饱胀:扁竹根、鱼鳅串根、五谷根、隔山撬、卷子根、石气柑、鸡屎藤、绛耳木根、车前草。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食积、气积及血积:扁竹根、臭草根、打碗子根、绛耳木子、刘寄奴。研粉和酒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蛔虫积痛:扁竹根、川谷根各五钱,水案板(全草)、苦楝皮各三钱。煨水服。

    ④治臌胀:扁竹根一两,煨水服;或用鲜根一钱,切细,米汤吞服。

    ⑤治牙痛(火痛):扁竹根五钱。煮绿壳鸭蛋吃。(③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⑥治便秘:铁扁担鲜根三至四钱。洗净,打碎或切碎,吞服。一般约一小时左右即泻,或略有腹痛。不可多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⑦治年久疟疾:扁竹根三至五钱。煨水冲少量酒服。(《贵州草药》)

    ⑧治子宫脱垂:扁竹根二两。捣绒炒热,包患处。(《贵州草药》)

    备注

    同属植物鸢尾的根茎,在四川亦称扁竹根,与本品同等使用。参见"鸢尾"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扁竹根拼音注音Biǎn Zhú Gēn英文名Rhizome of Fringed Iris出处

    出自《分类草药性》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鸢尾科植物蝴蝶花的根茎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ris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挖,除去叶及花茎,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较荫蔽而湿润的草地、疏林下或林缘草地。云贵高原一带常生于海拔3000-3300m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蝴蝶花,多年生草本,高40-60cm。根茎横生,竹鞭状。叶基生,套褶成2列;叶片剑形,长25-60cm,宽1.5-3.2cm,先端渐尖,全缘。花芭高出于叶,花多排成疏散的总状聚伞花序,分枝5-12个;苞片2-3枚,内含2-4朵花;花淡紫色或蓝紫色,直径约5cm,外轮花被裂片3,倒卵形或椭圆形,长2.5-3cm,宽1.4-2cm,先端微凹,基部楔形,边缘波状,有细齿裂,中脉上有隆起的黄色鸡冠状附属物,内轮花被裂片先端微凹,边缘有细裂齿;雄蕊3,花丝浅蓝色,花药白色;子房纺锤形,花柱3,分枝扁平,先端2裂。蒴果椭圆形,长2.5-3cm,直径1.2-1.5cm。种子黑褐色,为不规则的多面体。花期3-4月,果期5-6月。

    化学成分

    根茎含鸢尾醛类(iridals):右旋-(6R,10S,11S,14S,26R)-26-羟基-15-亚甲基螺鸢尾-16-烯醛[(+)-(6R,10S,11S,14S,26R)-26-hydroxy-15-methylidenespiroirid-16-enal],异-德国鸢尾醛(iso-iridogermanal),射干醛(belamcandal),28-去乙酰基射干醛(28-deacetylbelamcandal),16-O-乙酰基-异-德国鸢尾醛(16-O-acetyl-iso-iridogermanal)。并含有鸢尾醛的脂肪酸酯(fatty acid esters)等。

    性味

    苦;辛;寒;有小毒

    注意

    脾虚便溏及孕妇禁服。

    功能主治

    消食;杀虫;通便;利水;活血;止痛;解毒。主食积腹胀;虫积腹痛;热结腹痛;热结便秘;水肿;癓瘕;久虐;牙痛;咽喉肿痛;疮肿;瘰疬;跌打损伤;子宫脱垂;蛇犬咬伤伤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 6-9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复方

    ①治小儿食积饱胀:扁竹根、鱼鳅串根、五谷根、隔山撬、卷子根、石气柑、鸡屎藤、绛耳木根、车前草。煎服。(《四川中药志》),②治食积、气积及血积:扁竹根、臭草根、打碗子根、绛耳木子、刘寄奴。研粉和酒服。(《四川中药志》)③治蛔虫积痛:扁竹根、川谷根各五钱,水案板(全草)、苦楝皮各三钱。煨水服。④治膨胀:扁竹根一两,煨水服;或用鲜根一钱,切细,米汤吞服。⑤治牙痛(火痛):扁竹根五钱。煮绿壳鸭蛋吃。(③--⑤方均出《贵州草药》)⑥治便秘:铁扁担鲜根三至四钱。洗净,打碎或切碎,吞服。一般约一小时左右即泻,或略有腹痛。不可多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⑦治年久疟疾:扁竹根三至五钱。煨水冲少量酒服。(《贵州草药》)⑧治子宫脱垂:扁竹根二两。捣绒炒热,包患处。(《贵州草药》)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治食积,消饱胀,噙蛾子,并治跌打损伤。

    2.《上海常用中草药》:鲜根泻下通便。

    摘录《中华本草》
更多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稗根苗拼音注音Bài Gēn Miáo出处《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稗的根和苗叶。生境分布生长于沼泽处,为水稻田中杂草之一。分布遍及全国温暖地区。原形态稗(《左传》)。一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秆直立或广展。叶片扁平,线......
  • 拼音注音Bài Mǐ别名稗子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稗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舂去壳,晒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沼泽地、沟边及水稻......
  • 拼音注音Bǐ Zǎi Cǎo别名竹篙草(《岭南科学杂志》),黄毛草(《广州植物志》),墙头竹、猫仔草、牛尾草(《福建民间草药》),金丝茅《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笔毛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黄草、胡毛草(《闽东本草》),猫毛草(《广东中......
  • 《中药大辞典》:笔筒草拼音注音Bí Tǒnɡ Cǎo别名通气草(《草木便方》),眉毛草、土木贼(《分类草药性》),节节菜、接骨草(《福建民间草药》),锁眉草(《四川中药志》),节骨草(《湖南药物志》),锉刀草、木贼草、土麻黄、笔头草、野麻黄......
  • 拼音注音Bǐ Guǎn Rónɡ别名笔管树、漆娘舅、鸟榕、雀榕来源桑科笔管榕Ficus wightiana Wall.,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漆疮,鹅儿疮、乳腺炎。用法用......